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教育与普及   2篇
理论与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12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据中国农科院品资所专家的研究,我国共有4700多种绿豆分布在北京、山东和内蒙等25个省市自治区。每种绿豆的成分随地域有所不同,高蛋白型品种主要分布在湖北、山东、北京和河北;高淀粉型品种则在河南、山东和内蒙。其中河南省的绿豆成熟期最短,山西、山东及安徽为大粒型绿豆。绿豆品种较多的省份是河南、山东、山西、河北、湖北和安徽等省。绿豆品种形态各异,有直立型、半蔓型和蔓生型的,有光泽的绿豆和无光泽的毛绿豆,颜色有绿的,黄的、褐色的和兰色的,已有4445种存入国家种质资源库。据有关调查,1986年我国绿豆面…  相似文献   
3.
莫把薏苡当旱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自古到令,一直把董茂当旱作栽培的,许多关于意街栽培的小册子中,都强调范放要在排水良好的山坡上种植,虽然有一些资料说范获耐涝、耐湿,也只是把它作为一种有较喜的还应性的旱性植物来对待的。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误会。作者最早发现在英国1974年出版的《世界水生植物淡水大型植物种属鉴定手册》一书中,明确地把意兹列为淡水生植物。1978年日本学者就提出报告,指出说明用栽培水稻的方法来栽培董鼓,产量可以大增。南京药学院曾解剖着放的根、茎、叶、叶鞘的结构,看到其中有大量的通气组织——排列为往状的薄壁细胞相互分离,…  相似文献   
4.
竹子是多年生常绿植物,我国是世界上最主要的产竹国,估计有3ed多万公顷竹林,是一笔巨大的资源,但我国竹子利用多处在初级阶段,除竹杆用作建筑材料外,竹叶多废弃成垃圾。现代研究表明,竹叶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氨基酸,特别富含错元素。错的有机化合物被人体吸收后能激活细胞、增加人体抗病力,从竹汁中分离出三种单一成份药理试验证明,竹汁A日服10-15mp,连服一周可解除便秘;竹汁B能止血消痔,血止痔消;竹汁C具有降血压的作用,高血压患者眼见吗,一小时后血压下降,头痛、眩晕症状消失。竹汁的提取法可用水蒸气蒸馏,或用乙醇…  相似文献   
5.
6.
环境科学的人文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7.
竹子是多年生常绿植物,我国是世界上最主要的产竹国,估计有360多万公顷竹林,是一笔巨大的资源,但我国竹子利用多处在初级阶段,除竹杆用作建筑材料外,竹叶多废弃成垃圾.  相似文献   
8.
当前生态农业普及中的问题始于80年代初的我国生态农业已迅速崛起,从1985年到1990年底,生态农业试点由200个猛增到900多个。生态农业建设由于继承发扬了我国传统有机农业的经验,并吸取运用了现代科学技术,既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力,又创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据对试点的调查,开展生态农业建设后,粮食总产增长幅度达15%以上,亩产比试点前增长10%以上,为全国平均增长水平的4.5倍和9.2倍,人均收入高于当地水平的12%,光能利用率提高10%~30%,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地力提高,土壤有机质增加,系统抗灾能力得到加强。但从总体情…  相似文献   
9.
紫苏(Penllafrufeseens)是唇形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又名回回苏、红苏、红紫苏、赤苏、苏子等,在历史上一直被用作药物,已有2000多年的栽培历史,但都未形成规模。20世纪60年代后,科学家对紫苏的化学成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认识到这种植物不但有药用价值,而且在营养保健、工业用油、香料工业、食品防腐调味剂开发、蜜源生产、优质饲料开发和水土保持等方面,都有开发利用的前途。前苏联在20世纪60年代后曾在西伯利亚建立了紫苏研究所。日本、加拿大、朝鲜、印度等国也相继开展了紫苏综合利用的研究,许多紫…  相似文献   
10.
当代我国年老的科学工作者接受的,大多是分门别类的单项专业教育,它往往形成一套传统的思维方式,习惯把自然界分成由各种细部组成的彼此独立的部分,就象一只钟是许多机械零件组装起来的一样。1985年我在《世界科学》杂志第8期上读过一篇文章,使我对科学研究对象的看法产生了不小的影响。这篇文章前冠以科学哲学的栏目名称,标题是三个字:《系统论》(作者W.I.B.Beveridge,万崇信、张伟钧译)。后来才了解,早在80年代初,在我国哲学杂志中已介绍过贝塔朗菲的系统论思想。为什么《世界科学》.上的这篇介绍会给我如此强烈的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