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5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61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 毫秒
1
1.
阴暗针叶林下日平均光强为明亮阔叶林下日平均光强的五分之一;青杆林内光强为林窗下的四分之一,约20种林下植物的叶结构参量表明,随光辐射增加,叶片加厚,叶肉细胞相对体积增大,单位叶面积干重(D)在种内比较,其与叶厚度成正相关;而在种间比较,其与单位叶面积的栅栏细胞表面积的关系符合方程:D=0.274/(1 e~(3.702-0.369)(P-2) 0.14),(R=0.865,P<0.05)。而D与单位叶干重的叶绿素总量(CW)则呈显著负相关:D=0.582-0.0389Cw,(r=-0.8851,P<0.001)。  相似文献   
2.
一、前言为了进一步论证植物与环境的辩证的统一关系,借以掌握外界环境综合因素对不同地区植物形态与解剖结构影响的初步规律,作者等于1956年夏至1957年秋季,选择甘肃疏勒河中、下游植物群落中的优势种,进行系统的生态—形态、解剖特性的研究,并且希望通过这一个研究能找出荒漠地区影响植物形态结构的主导因素,探索调查区植物群落优势种的旱生形态结构与抗旱性之间的内在关系,为今后荒漠地区的治砂工作、经济野生植物驯化、牧草栽培、农业技术、防  相似文献   
3.
熏气实验条件下植物对臭氧反应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电离空气发生臭氧,对93种植物进行了309种次模拟熏气实验;在植物对臭氧的外部症状反应方面得到一些初步结果:(1)不同植物对臭氧有不同的反应,有55种植物出现明显症状反应,其中24种很敏感;有38种植物对臭氧具抗性,多数适宜作兰州地区的绿化树种。(2)臭氧伤害植物叶片在外观上可以区分为褪绿、漂白斑,色素斑、两面坏死、膜质斑五种症状类型。这些类型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彼此关联,实为臭氧对叶片内部结构伤害发展各阶段在外观的表现,总的分为褪绿与漂白斑两条发展路线,最后发展到坏死和膜质斑,可以联成一个发展系统图式。(3)各级叶龄对臭氧的反应也是不相同的,以老龄叶易被臭氧所伤害,约占61.81%的种类,中龄叶易受伤害的种占18.18%,幼龄叶占16.36%,有3.63%的植物受害不分叶龄,这一结果与国外报道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4.
臭氧对双子叶植物叶片伤害的形态解剖观察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本文在臭氧生态模拟实验和制片观察的基础上,描述了十五种双子叶植物受害叶片的形态结构。观察到叶片各类组织有不同的抗性,叶肉敏感,叶脉最抗,表皮细胞居间。对肉组织中并非完全是栅栏组织比海绵组织先受伤,即使栅栏组织先受伤,也并非主要是由于组织的发育程度和代谢特性,而可能与空气动力学规律有关。通过解剖观察,看到了各类外部症状在内部结构上的反应,各类症状实质是内部伤害发展阶段的外部表现。从部分植物熏气时不出现症状,放置一段时间后,突然出现伤害,说明植物生理生化变化到形态变化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兰州位于我国的中心,约占北纬36度03分,东经103度57分,拔海1508.53米。皋兰山是兰州四周环山中的最高峰,位居兰州市东南郊。在地形上,皋兰山属于分割黄土高原山岭的一部分,拔海高度约为2100米。由于地理位置及海拔的影响,兰州的气候属大陆性气候类型。年平均温度为6.9℃,年平均雨量为338.6毫米,而61.61%集中在6、7、8、三个月,全年各月平均相对湿度为58%,年蒸发量则达3,571毫米,风力为5.8米/秒。皋兰山山岭的顶部均为厚层的黄土所掩盖,其下则为第三纪红土层。因此,调查区的土壤,全由黄土母质发育而来,含多量钙质,属栗钙土类,PH值为7.6—8.1。调查区的植被,有如下的生志特点:(1)植物种属比较贫乏:全区植物只有41科,93属,124种;(2)群落外貌单纯:调查区内缺乏自然生长的乔木,植被主要由半灌木与草本植物所构成,属干燥草原区的灌木草本群落型;(3)植物具明显旱生形态:群落主要成分,很多是干燥草原区的代表种属,如锦鸡儿属、蒿属、菊属的小黄菊(Chrysanthemum neofruticulosum Ledeb.)、羽茅属、芨芨草等。它们都具有各种适应干旱环境的形态特征。调查区植物群落,可区分为下列的四个群丛: 1.白药 黄花蒿 厚穗滨草群丛(Chenopodium album Artemisia annus Elymus dasystachys Association) 本群丛分布于皋兰山山麓的侵蚀沟谷内,约占海拔1510至1560米的地段。所在地气候与土壤特点是光线弱、日照时间短、风力小、大气相对湿度大与土壤潮湿。群丛优势种有白藜、黄花蒿和厚穂滨草三种喜湿耐阴植物。此外,伴生有灰绿藜、苦苣菜、苍耳、两栖蓼、扁蓄等草本植物。灌木则可见枸杞(Lycuim chinensis Mill)、紫金银花(Lonicera heteroloba Batal.)、裴氏金银花(L.ferdinandi.Fr.)三种。 2.篦叶蒿群丛(Artemisia pectinata Association) 这一群丛占据皋兰山北坡山麓海拔1510—1580米,坡度在15°以下的开旷地段。其环境条件,在北坡来说,主要表现于阳光充沛,温度高,大气相对湿度低与土壤干燥。群丛总夏盖度约为50%,而以篦叶蒿最占优势。常见植物有钾猪毛菜、灰蓬(Salsola arachnoides‘moq’Kung)、蒙古芯芭(Cymbaria mongolica Maxim.)、茵陈蒿、阿尔泰紫菀、小黄菊等喜光喜温种类。 3.小黄菊 供蒿-藓群丛(Chrysanthemum neofruticulosum Artemisia sacrorum var latiloba-Polytrichum sp. Association) 本群丛包括皋兰山北坡自海拔1580米以上一直至山顶(海拔2100米)的全部地段,为调查区内分布面积最广的群丛。其生态环境是阳光弱、日照时间短、蒸发量小、气温低;土镶为栗钙土,PH值在8.0—8.1左右,土壤风干含水量为5.2—5.6%。群丛在垂直结构上,可分为两层:第一层包括高度在10厘米以上的灌木、半灌木与草本植物,而以小黄菊和供蒿最占优势。本氏羽茅则为本属中的亚优势种。常见植物尚有野葱、青木香(Saussurea nigrescens Maxim.)、骆驼蓬、达乌里紫云英,多裂委陵菜、宿根亚麻、木锦鸡儿(Caragana frutex K. Koch.)等。第二层为地被层,主要由藓类和地衣所组成。此外,偶尔出现细叶车前(Plantago Lessingii)与鳞叶龙胆(Gentiana squarrosa Ledeb.)铺地生长。群丛总复盖度约为67%。 4.本氏羽茅 阿尔泰紫菀 小黄菊群丛(Stipa Bungeana Aster altaicus Chrysanthemum neofruticulosum Association) 这一群丛占皋兰山南坡除农田以外的全部地区。其气候与土壤条件,可归纳为下:日晒强烈、日照时间长、气温高;人为对自然植被破坏强烈,表土冲刷现象异常严重。土壤水分含量甚低,仅占风干重的1.88—3.41%,pH值为7.4—7.6。本氏羽茅、阿尔泰紫菀与小黄菊为群丛中的主要种类。它们对于干旱的环境均具有强大的适应力。其他常见植物有红砂、宿根亚麻、达乌里紫云英、骆驼蓬、供蒿、茵陈蒿、黄角蒿(Incarvillea lutea Bur.&Franch.)地肤等抗旱或耐旱种类。苏联猪毛菜(Salsola rutheniea Iljin)和灰蓬,常各成单纯小群丛,出现于山坡间。本群丛中缺地被层,无地上成层现象。群丛总复盖度仅为25—30%。由于南北坡取向不同所引起气候与土壤因子的变化,调查区植物群落,在分布、结构、外貌、种类成分及生长发育状况上,也随着发生很大的差异。海拔高度的改变,对气温、相对湿度,土温及土壤水分状况的影晌,也明显地反映在群落中各个种间的数量比例关系上。随着季节的更换,群落中的种类成分,表现出比较显著的季相演替关系。作者等曾作北坡群丛春、夏和秋三季季相的观察与纪录。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