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7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1.
2.
采用NASA地球观测系统"云与地球辐射能量系统"的2003年1月至2007年12月CERES SSF AquaMODIS Edition 1B/2B/2C云资料,分析了中国新疆的天山、阿尔泰山和昆仑山三大山区低层云的云量、云冰水柱含量和液态水柱含量及云有效高度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三大山区的低层云的云量、云冰水柱含量和云有效高度在6-8月达到高值,区域平均最高值分别为30.1%~32.3%,183.7~247.3 g/m2和4.11~6.20 km;低值出现在10月至次年3月,最低值分别为18.0%~20.1%,29.1~47.7 g/m2和2.66~5.33 km.而三大山区云液态水柱含量高值出现在12月至次年1月,最大为64.0~104.2 g/m~2,低值主要出现在7-10月和3-4月,最小值为36.1~41.0 g/m~2.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覆盖不同气候区的83个站点气象数据进行系统分析,研究了不同气候区供暖供冷度日数受气候变化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近20年来,空气相对湿度和太阳辐照度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均呈上升趋势,而气温上升现象主要出现在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近年气候变化造成我国寒冷地区和严寒地区的供暖度日数分别以每10年4.49%和2.41%的速率下降;夏热冬冷地区的供冷度日数以每10年19.22%的速率上升,而夏热冬暖地区供冷度日数则以每10年15.36%的速率下降。  相似文献   
4.
上海干霾与湿霾气溶胶消光特性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2009年3月2010年2月上海市城市环境气象中心的微脉冲激光雷达资料,通过分析消光系数和光学厚度(AOD)等光学特性参量揭示了上海地区发生干霾和湿霾时气溶胶的垂直分布特征,并分析了相对湿度对干霾和湿霾的影响.结果表明:干霾日的发生频率要明显高于湿霾日;不同强度霾中,干霾在轻微霾与轻度霾中所占比例较多,而中度霾和重度霾中湿霾的比例增大,其中重度霾中湿霾多于干霾;湿霾时段的消光系数变化波动明显比干霾时段剧烈,干霾时消光在0.10 km 1左右波动,而湿霾时消光从0.01~1.00 km 1变化不等;在500 m以下的近地面大气,湿霾的消光基本大于干霾;干霾时段AOD无明显季节变化,而湿霾时段AOD变化趋势表现为春季>冬季>夏季>秋季,且90%来自于低层大气(0~1 km)的贡献;夏季相对湿度较大,湿霾最多,但湿霾中重度霾所占比例是所有季节中最小的,轻微霾比例最大;而春、秋、冬三季发生湿霾时的能见度明显低于干霾时,说明湿度的增加对消光的贡献明显增大.  相似文献   
5.
利用2010—2019年臭氧监测仪(ozone monitoring instrument, OMI)卫星数据产品OMO3PR和ERA5再分析资料,分别研究了上海及附近海域近10年对流层低层(海拔≤3 000 m)的臭氧(O3)质量浓度和风的时空分布特征,并以浦东地区为例研究了该地区海陆风的特征、相对污染系数及其对O3质量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10年间O3质量浓度整体呈增大趋势,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征,夏季最高,冬季最低;空间分布上,陆地O3质量浓度较海面高,最大可达129.3μg/m3。夏、冬季的风速较春、秋季高,陆地区域风速小于5.4 m/s的频率高达82.4%,海面和近海岸区春、夏季时的风易使O3向内陆扩散。海陆风在春、夏两季发生频率较高,夏、秋季海风期间西南西和西南方向的相对污染系数高于其他方位,表明此时浦东机场附近的O3向西北方的陆地区域扩散概率更高,而使O3质量浓度升高。夏、秋季时海陆风可加剧内陆O...  相似文献   
6.
在静风条件下,对上海松江区典型的对称和不对称街谷内CO2和CO的浓度和PM1.0进行了连续实测.引入街谷约束物(建筑或绿化)高度与约束物距机动车道中心距离之比,即高远比(H/D),表征该约束物对街谷空气污染物扩散的阻碍作用.研究结果表明:背景风速低于0.5 m/s时,绿化和建筑对污染物扩散稀释的影响同样重要;污染物浓度的扩散衰减特性与街谷高远比和污染物种类有关;高远比越大,越不利于空气污染物扩散;自街谷机动车道中心到人行道,PM1.0衰减程度大于气态污染物.  相似文献   
7.
基于2005-2015年环境空气质量观测数据,分析了长三角地区大气污染物质量浓度演变趋势及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2005-2015年,长三角地区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大气污染情况随之增加.随着大气污染治理力度的加大,长三角地区在SO_2污染控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2015年ρ(SO_2)较2005年下降了54%;区域ρ(NO_2)居高不下,快速增加的机动车保有量和使用强度,以及能源消费总量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污染治理的效果;2013年"大气污染防治十条措施"实施以来,区域ρ(PM_(10))和ρ(PM_(2.5))逐年下降.长三角北部和腹地区域ρ(SO_2)高于区域平均值,与该地区较高的燃煤密度和工业布局有关;腹地区域和西南部ρ(NO_2)较高,与较高的机动车使用强度有关;颗粒物质量浓度呈北高南低、西高东低的空间分布特征,长三角北部PM_(10)污染突出;PM_(2.5)和O_3的区域性污染特征明显.区域ρ(SO_2)水平仍然较高,需进一步加大能源结构调整力度;机动车尾气污染治理力度亟需加强,以确保在机动车保有量持续增加的前提下,取得ρ(NO_x)的改善;区域大气污染特征存在显著空间分异,应当因地制宜制定分区防控政策.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