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7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确定性的相似性传播(AP)聚类方法和统计性的隐马尔可夫模型(HMM)是2种常用的设备故障诊断方法,但电动汽车充电桩结构设计复杂且目前积累的故障样本不多,使用上述2种方法均不够理想。针对充电桩故障诊断本身具有的特点,结合AP聚类快速、准确提取故障的特征和HMM强大的故障分类能力,本文提出一种基于AP-HMM混合模型的充电桩故障诊断方法。为了研究充电桩长期工作的状态性质,采用马尔可夫平衡方程组求得充电桩发生故障的稳态概率值。实验结果表明,与传统模型相比,AP-HMM混合模型的充电桩故障诊断学习精度提高了3%以上。本文提出的混合模型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与普适性,可在一定程度上用于速度要求低但精度要求高的其他电子设备故障诊断。  相似文献   
2.
陈一凡 《科技信息》2014,(14):175-176
中医文化需要传承和发扬光大,重要手段就是要提高青少年对中医文化的认知度。本课题组通过青少年对中医文化认知度的调查与分析,提出在青少年中进行"中医文化进校园"等中医文化普及教育的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3.
针对当前的天然裂缝宽度预测模型没有考虑裂缝在缝内流动净压力作用下变形的问题,开展了可变形天然裂缝动态宽度流-固耦合计算模型研究。首先,根据天然裂缝的变形控制方程和缝内流动净压力方程建立流-固耦合漏失动力学模型,得到漏失速率和漏失前端侵入速度的控制方程;然后,运用自适应搜索法求取天然裂缝等效平均宽度,结合体积等效原则求得天然裂缝初始宽度,联合初始宽度和漏失速率的几何控制方程建立天然裂缝形态系数的求解方法;最后,基于漏失前端侵入速度的几何控制方程进行天然裂缝形态约束求解得到法向刚度,进而得到天然裂缝动态宽度流-固耦合计算模型。建立的可变形天然裂缝动态宽度流-固耦合计算模型,经验证其计算结果与现场测量数据吻合较好,仅需钻井液性能、井漏现场测量的漏失速率序列及漏失体积序列,就能进行天然裂缝动态宽度预测,便于现场应用。  相似文献   
4.
研发活动是科学技术活动的测度,研发强度反映国家或地区科技投入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核心技术指标.本文从研发、研发经费支出、研发强度、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和企业研发费用等相关概念出发,着重阐释了丽水市研发经费支出的现状:虽然各县市区制订有企业研发费用后补助等相关政策,2019年研发强度为1.7%,但远低于浙江省2.68%的平均水平,其中研发经费支出中规上工业企业的占比达到87.06%,企业研发费用归集工作还存在诸多问题.本文通过探索丽水市研发经费支出提升对策建议,对下一步制订研发经费支出决策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5.
陈一凡 《科技资讯》2012,(22):186-186
教育部关于《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动力,高中的信息技术课教师要采用有效的方法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提高学习效率。本文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为研究方向,从不同角度探讨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相似文献   
6.
陈一凡 《科技信息》2009,(23):I0244-I0244
在《电工电子技术》教学活动中,将课程的教学目的要明确于教学之前,检查于教学之中,收获于应用之中,通过教学上的改进,促进学生学习方法和学风的改进,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成为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  相似文献   
7.
基于分子结构力学方法,应用APDL(ANSYS Parametric Design Language)参数化编程,建立了含S-W(Stone-Wales)缺陷的单壁碳纳米管有限元模型。提出方向角的概念以表征缺陷的不同类型。对一系列含S-W缺陷的单壁碳纳米管进行轴向拉伸和纯扭转的仿真计算,揭示出缺陷类型、数量和排列方式对其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弹性和剪切模量都会因缺陷的存在而出现不同程度的折损,特殊情况下反而上升,可从能量观点加以解释。缺陷的类型和排列方式决定其对弹性和剪切模量的影响趋势;当缺陷的类型和排列方式一定时,弹性和剪切模量的折损率与缺陷数量大致成正比。所得结论对实际含缺陷碳纳米管力学性能的评估和缺陷状况的预测均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