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9篇
  2001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1.
2.
本文对瓦氏黄颡头骨形态作了详细描述,并对鲶形目续骨的退化和前鳃盖骨功能的转变进行了讨论。通过对鲿科、鲶科、鮡科、胡子鲶科和鲤科共8种鱼类头骨的比较观察,发现鲶类头骨的又一显著特征,即上枕骨上有一对三叉神经叉脊支神经孔。 瓦氏黄颡的头骨由125块(含软骨)组成,其中脑颅37块,咽颅86块(颌弓20,舌弓37,鳃弓31)。其头骨的主要特点可归纳如下: (1)无顶骨、后耳骨和下鳃盖骨; (2)腭骨呈棒状,后端游离,前端与上颌骨关节;上颌骨退化成短棍状以支持触须。 (3)上枕骨具发达的柄状上枕棘及腹脊,以及一对三叉神经叉脊支神经孔。 (4)前囟和后囟均存在,且较宽,表明其在进化上的原始性; (5)由泪骨、侧筛骨、筛骨、鼻骨和前颌骨构成的框架保护其发达的鼻囊; (6)由4对围眶骨和侧筛骨、额骨保护其较发达的眼; (7)前鳃盖骨与舌颌骨、方骨紧密关节,间鳃盖骨紧贴在上舌骨的外面,均参与悬器的形成; (8)鳃弓骨化不全,仅骨化出2枚基鳃骨、2对下鳃骨;相当于基一下鳃骨区域的其余部分终生保留为软骨; (9)具软骨性续骨。  相似文献   
3.
4.
5.
描述了瓦氏黄颡、粗唇(鱼危)、乌苏拟鲿和大鳍鳠共4种鲶形目鲿科鱼类肾的外形,发现这4种鱼类的两肾有不同程度的愈合,愈合后的尾端形态:瓦氏黄颡和粗唇(鱼危)逐渐变细;乌苏拟鲿较尖长;大鳍鳠的肾在愈合后的尾端延伸最细长.4种鱼的头肾和肾都是分离的,但前3种鱼的头肾为一叶;而大鳍鳠的头肾个体变异较多,有的为一叶,有的为二叶,有的则为部分愈合的二叶.4种鲶形目鱼类的肾前面有索状肾组织存在,但存在的情况也不一致,因此认为,4种鱼类肾的外形确有种间差异,并首次在本文中描述了粗唇(鱼危)和大鳍鳠的肾脏形态有较大的个体变异.这与Ogawa提出的将硬骨鱼肾的外形分为5种类型,并将鲶类归为Ⅱ型肾的结论不同,而与Singhs,Sahais根据10种印度淡水硬骨鱼所提出的“肾的外形有很大的差异甚至在种内也有变异”的意见一致.作者还注意到鲿科中的长吻(鱼危)的幼体,体重100—150g的肾脏前端确有一条细长索状的肾组织与头肾相连,与Ogawa描述的两种鲶类相同,但 Ogawa所取两种鲶鱼材料的体长分别为120mm和80mm.我们认为均应属幼体范围,这是因为长吻(鱼危)的成体长索的前段退化,头肾与肾完全分离与其他4种鲿科鲶类一样.说明鲶类在随体长体重的增长,肾的形态亦会发生变化.因此,也不能如Ogawa所说单从肾的外形去探讨其系统演  相似文献   
6.
大鳍鳠臀鳍和脂鳍均是皮肤特化的产物.臀鳍的组织结构可分为表皮层、胶原纤维层、胶原下层和鳍条4部分;脂鳍可分为表皮层、胶原纤维层和脂肪层.臀鳍和脂鳍的表层均与皮肤的表皮相似,而发达的胶原纤维层与皮肤真皮的致密层相当.臀鳍的胶原下层、脂鳍的脂肪层与皮下层相当,而鳍条则是矿化的结缔组织.从特化程度来看,脂鳍的特化程度不如臀鳍高,表明脂鳍应是奇鳍褶的痕迹器官.  相似文献   
7.
青石爬鮡头骨形态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青石爬鮡的头骨形态作了描述.结果表明,其头骨不仅具有鲶形目鱼类的共有特征,而且具有一些高度特化的特征,如头骨极为平扁,腭骨、颌骨特化并高度发达,鳃弓的基-下鳃区骨化程度很低,大部分为结缔组织.这些特化是与其山溪激流生活相适应的.  相似文献   
8.
大鳍Hu臂鳍和脂鳍均是皮肤特化的产物。臂鳍的组织结构可分为表皮层、胶原纤维层、胶原下层和鳍条4部分;脂鳍可分为表皮层、胶原纤维层和脂肪层。  相似文献   
9.
自鲫鱼血清中沉淀出免疫球蛋白(Ig)并层析纯化。纯化后的Ig加福氏完全佐剂和福氏不完全佐剂免疫大白兔制得特异抗血清。免疫组化研究显示母源性Ig最初时在Ⅳ时相早期卵中出现。在卵子的发育过程中,Ig遍布整个卵子并由卵膜至卵中心逐渐减少,其中卵膜内壁Ig最多。在心跳前期的胚胎发育过程中,母源性Ig存在于卵膜内壁、胚胎和卵黄中,至尾鳍形成期完全消失;首先是胚胎和卵黄中的Ig消失(心跳期),然后是卵膜内壁的IgM消失(尾鳍形成期)。在胚胎发育过程中,Ig亦遍布于卵黄之中;其中,卵膜内壁含Ig最多;在胚胎和卵黄中无Ig集中的现象。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