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综合类   19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1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自1825年法拉第(Farady)首次从煤焦油中发现苯之后,许多早期著名的化学家相继对苯的结构提出了各种可能的建议,对此,作者曾作过闸述。但无论凯库勒(Kekule)的六员环状结构,还是拜尔(Baeyer)的中心式结构等等,都不能完满地说明苯的结构和性质,因此,苯的结构问题,对化学家一直是感兴趣的事。  相似文献   
2.
天然氨基酸是较好的手性来源.在碱性条件下与乙二醛、甲醛经过缩合反应生成了(S)-2-(咪唑-1-基)羧酸钠,再在甲醇中和氯化亚砜反应制得手性咪唑羧酸甲酯.进一步以二胺为桥联剂,经直接胺解获得双咪唑化合物.对所制化合物进行了结构表征.  相似文献   
3.
酶是生命活动的基础,哪里有生命现象,哪里就有酶的活动.在生命的活动过程中,酶的作用就是促进复杂的生物合成,即酶是生物催化剂.  相似文献   
4.
为给驱蚊草进行大规模的商业化生产打下技术基础,本实验以驱蚊草茎段为外植体,在添加不同种类、浓度植物激素处理组合的培养基上进行培养.然后利用生物统计学方法对所得数据进行处理,确定适合外植体不定芽诱导的最适培养基.实验结果如下:以驱蚊草幼嫩茎段为外植体时,茎段不定芽诱导的最适培养基为:MS+NAA1.0mg/L+BA1.0mg/L,15天之后开始形成不定芽,诱导率达75.12%.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聚乙二醇(PEG)为相转移催化剂,由咪唑和1.4—二溴丁烷,在苯,50%的NaOH溶液中反应,合成了1.4—双(咪唑-1-基)丁烷。该法条件温和,操作简单,产品分离,纯化方便,产率92%,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L-氨基酸为手性源,在文献[8]的基础上进一步合成了几种含有多个手性中心的手性咪唑(鎓)环蕃,并进行了结构表征.在碱性条件下,L-氨基酸和乙二醛、甲醛经过缩合反应生成(S)-2-(咪唑-1-基)羧酸钠,进一步酯化为甲酯后继与丙二胺经过胺解反应制得开链手性双咪唑二酰胺.开链手性双咪唑丙二酰胺与二溴化物在高稀技术和无水条件下季铵化,制得了目标分子。  相似文献   
7.
本文简要论述了β-环糊精在不同条件下选择性磺酰化的方法,并且进行了β-CD-6-Ts的制备,改进了β-CD与β-CD-6-Ts薄层分析的展开条件。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聚乙二醇(PEG)为相转移催化剂,由咪唑和1.4-二溴丁烷,在苯,50%的NaOH溶液中反应,合成了1.4-双(咪唑-1-基)丁烷.该法条件温和,操作简单,产品分离,纯化方便,产率92%,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苯的结构与芳香性是基础有机化学教学中较为重要的内容,但由于有机化学教学时数的限制,多数教材,只作粗略的处理,这对于深入学习有机化学的人来说,不能满足其需要。为此,本文对上述问题作一较详尽的讨论。 长期以来,苯的结构对化学家来说,是一个难解的谜。苯首次来源于煤焦油,从当时的分析数据及分子量测定证明苯的分子式为C_6H_6,而相应的环己烷为C_6H_(12)。苯分子中氢原子数目比环己烷少了六个,是一个高度不饱和化合物,在性质上应与烯烃、快烃差不多。然而,一系列试  相似文献   
10.
农用杀菌剂是通过防止或根除病原菌的侵染而保护有用作物生长的物质。文章主要对新型农用杀菌剂研究的重要性、发展趋势及新型农用绿色杀菌剂的种类作了一些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