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8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5 毫秒
1
1.
用电化学氧化技术将甘氨酸修饰在玻碳电极表面形成稳定的单分子膜.改变含离子探针Fe(CN)63-的电解质溶液的pH,或向溶液中加入不同浓度的Ca2 ,通过膜电极上Fe(CN)63-的电子传递,对膜的离子通道行为进行了研究.实验表明,在pH较低或有Ca2 存在的条件下,离子通道开启;pH较高或无Ca2 存在的条件下,离子通道关闭.推测了膜电极离子通道的形成机理.  相似文献   
2.
席夫碱在玻碳电极上的电化学还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成了五种带有不同取代基的水杨醛缩芳胺类席夫碱。并利用循环伏安法研究其分别在0.1mol·L^-1的LiClO4-无水乙醇溶液以及含30%(V:V)无水乙醇的B-R缓冲溶液(pH=7-11)中玻碳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实验结果表明,席夫碱(-CH-N-)基团在玻碳电极上能够被还原,并且-CH-N-基团的电化学还原是受扩散控制的不可逆过程,取代基对-CH=N-基团的电化学还原有一定的影响,pH增大使CH=N-基团的还原电位负移。推断了-CH=N-基团在玻碳电极上电化学还原的反应机理。  相似文献   
3.
带有巯基的席夫碱在金电极表面的自组装成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自组装技术,将带有巯基的席夫碱成功地自组装到Au电极表面,并利用循环伏安和交流阻抗电化学技术,对自组装膜的性质进行了表征。结果显示,单独用席夫碱成膜,由于分子结构的不规则性,形成的膜较疏松;采用二次成膜的方法,制备了由席夫碱和十八硫醇构成致密的复合膜,并通过实验和计算证明复合膜中的席夫碱呈线形方式排列,并且未被十八硫醇所取代。通过自组装膜,用电化学方法深入地研究了席夫碱中的电子传输机理、席夫碱与金属离子的络合机理、席夫碱在生物体中的活性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pH对半胱胺自组装膜在Fe(CN)63-/4- 溶液中的循环伏安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Fe(CN)6^3-/4-作为探针离子,用循环优安(CV)方法,对半胱胺自组装膜进行研究;通过改变溶液的pH,研究溶液中H^+浓度对半胱胺自组装膜在Fe(CN)6^3-/4-溶液中电化学行为的影响;利用电流滴定的方法得出半胱胺自组装膜的表面解离常数(表面pKb).  相似文献   
5.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盐酸环丙沙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盐酸环丙沙星与Zn(SCN)2-4反应生成离子缔合物沉淀的特点,通过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沉淀中的锌,可间接测定环丙沙星的浓度.线性范围为1.6×10-4~3.9×10-3 mol*L-1,检出限为2.9×10-5 mol*L-1,回收率为93.6%~109.0%.  相似文献   
6.
Au/席夫碱自组装单层膜的电化学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交流阻抗技术对Au/席夫碱自组装单层膜的电化学行为进行研究的结果表明,酸性较强时,席夫碱单分子膜的膜电容随酸性的增强而增大;实验还表明,Au/席夫碱自组装单层膜可与Cu^2 发生作用,其速度随Cu^2 浓度的变化而不同,为深入研究膜的结构、席夫碱络合物的生物活性等打下了必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首次利用自组装技术,将带有巯基的席夫碱成功地自组装到Au电极表面,并利用循环伏安和交流阻抗电化学技术,对自组装膜的性质进行了表征,结果显示用席夫碱可以形成较致密的膜,为深入研究席夫碱中的电子传输机理,席夫碱与金属离子的络合机理,席夫碱在生物体中的活性等问题,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和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8.
电浮选方法在净化含Cd~(2+)废水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钛基涂层的难溶阳极,通过电浮选方法对含Cd2+废水的净化进行了研究.实验中考察了溶液的初始pH值、电流密度、浮选时间、表面活性剂SDS等主要因素对电浮选效率的影响,通过分析各因素与浮选效率变化趋势的关系,优化出了电浮选含Cd2+废水的最佳参数条件,并对Cd2+的深度净化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