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在康、乾时期"兼采汉宋"学风的礼学思潮下,吴廷华顺应和张扬这一治学风尚,其研治《仪礼》在以郑玄注和贾公彦《仪礼注疏》之说为主的基础上,又广泛吸纳往哲时贤的训释成说,从辨明诠释是非入手,结合自身的诠释思考与理念,形成新的训释结论,广综博取特性鲜明。《仪礼章句》体例划一,着眼于简明疏解《仪礼》本经,在离章析句、校勘、释音、仪制训解等方面,皆形成了自身的诠释特色,为乾隆前期《仪礼》学的传播,发挥了其他著作难以替代的"学礼者阶梯"作用。  相似文献   
2.
在康熙、乾隆年间出现的"张扬朱学派"《仪礼》研究学者中,盛世佐以独特的《仪礼》诠释方式,引起了许多礼学名家的关注和重视,并以"博综、折衷、自得"的穷经风格,继承和发扬了其师桑调元的问学主张。盛世佐对《仪礼》的研究,既有对《仪礼》本经及《记》文认知的独到见解,也有对《仪礼》诠释史上某些重要学者重要著述的清醒认知;由于不囿于前贤成说,他的"自得"研究成果中,对《仪礼》经文及其郑《注》的文字讹误进行了纠谬校勘,并通过文字的音韵训诂和传统仪制的文献考量诸法,攻驳错误诠释,大胆求证,体现出求真务实的治学作风。  相似文献   
3.
“三言”、“二拍”中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从现在来看,她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意识,并以其独特的个性魅力和崭新的文学形象,突破了过去封建理教束缚下传统女性的守旧形象。本文试图从寻求爱情婚姻自由、挑战封建禁欲、追求女权独立、彰显个人聪明才干、肝胆行侠等五个方面,深入考察分析“三言”、“二拍”中的女性形象塑造情况。  相似文献   
4.
在清初礼学的复兴运动中,张尔岐所著《仪礼郑注句读》在对《仪礼》的整体把握乃至局部礼仪的研究、治礼方法的探索等方面,都具有自身的独到认知和特色,创见良多。将张尔岐的《仪礼》诠释置身于清初礼经诠释史的背景下进行观照,发掘万氏礼经研习的学术取向、注释体例和诠释特色,以及礼经诠释的校勘、辨伪情况,不仅有助于认知张尔岐礼经学的实际价值和贡献,更有助于重构与还原清代礼学研究的真实面貌。  相似文献   
5.
在《楚辞》学史上,王逸《楚辞章句》以其流传最古、影响至深而为学界重视。该书的最大亮点之一,在于对于《楚辞》大量语词准确到位的训释,为后世学者所肯定。这一成就及其荣耀的获得,与王逸自身对语词训释理据的把握,以及据文训释方法的采用等治学理念,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  相似文献   
6.
在宋代<仪礼>学研究史上,李如圭的<仪礼集释>是一部重要的幕集体著作.该书在全文据录郑玄<仪礼注>的同时,又增设"释曰"部分,或是对<仪礼>的某些经文加以阐释,或是对郑玄的某些注语加以笺识,突出反映了李如圭在<仪礼>研究方面的具体创见.通过对这些"释曰"申注类释语的部析,可以发见,无论是在对郑<注>语词的释注方面,还是在郑<注>礼经仪文节度训释的申解补充方面,也无论是在先秦儒家典籍的语料引证申注方面,或者是在郑<注>校勘语料及其语词的释音申注方面,李氏<集释>都形成了自身独到鲜明的申注特色,在整个<仪礼>学史上占据了一定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7.
宋代朱熹及其弟子黄榦等人的礼学研究,通过调整礼经文本的篇章结构次序,按照一种以类相从的原则,对历代儒家典籍中有关礼制文化的篇章进行了一次新的纂辑与重构实践,达成了一种对礼经的新诠释,进而建构了一种新的礼学思想体系。受其影响,清代前期和中期出现了一股效仿朱氏、黄榦《仪礼经传通解》《通解续》的著述之风,湖南武陵学者杨丕复就是其中的代表性人物。杨氏的同名之作《仪礼经传通解》虽然在著书体例上颇多效仿之处,但却具有宏富的治学视野,同时在礼文纂辑重构的处置方式、礼文注释的处置方式、礼器制度的诠释视角等多方面具有独到的治学特色。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毛传》、《郑笺》二者是否易字说的角度切入,通过部分实例的辩析,探讨单音语词训释岐义产生的原因,从而增深对《郑笺》词义训释的理解和研究。并试图对少数实例的训义去取阐述一已之见。  相似文献   
9.
先秦礼学与我国早期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影响着早期文学的生存、传播与发展。通过考察发现,先秦礼学影响着早期文学作品的创作与结集,两者之间在传播与文本诠释上具有互动式的双向影响,先秦礼学思想影响着早期文论思想的形成,并对后世文论思想的形成产生延续性的影响。厘清先秦礼学与早期文学生存状貌的关系,有助于彰显当前这一领域的研究得失和拓展空间,开阔学术研究的宏富视野。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毛传》、《郑笺》二者是否易字说的角度切入 ,通过部分实例的辨析 ,探讨单音语词训释歧义产生的原因 ,从而增深对《郑笺》词义训释的理解和研究。并试图对少数实例的训义去取阐述一己之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