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4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陈望衡的环境美学研究,是他的一些学术追求的必然结果。这些学术追求是:让美学成为切身的学问,让中国美学成为普遍的学问,构筑中西美学的会通平台。沿着前辈的路往下走,以促使学术之进步,我们就必须一方面注意他们“说了什么”,还要进一步追问他们“想做什么”。  相似文献   
2.
“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是旨在谋求大写艺术的审美自主性的一个现代性话题。“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包含两个否定性论题:一个是内容与形式的“不可分性”,一个是艺术的“不可解释性”。正是这两个否定性话题,使得现代艺术陷入既拒绝解释又需要解释的悖论境地。这个境地本身说明了,自主的、统一的、大写的艺术观念本身也是问题重重的。  相似文献   
3.
学界许多关于中国文化、中国哲学或中国美学等的探讨,都是建立在中西对立这样一个理论预设上的。所谓中西对立,意味着三个东西:1.中西比较是比较研究的主流,甚或全部;2.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性质必然相反;3.中国的、甚至世界的出路就在于中西融合创新。中西对立这样的思维框架只是近代历史的特定产物,并不能作为不可质询的理论前提。现在,正是我们要对这一思维模式进行反思的时候。  相似文献   
4.
"味觉论"有两个层次:1.理论话语层次,认为中国人的审美话语是以"味"为中心隐喻;2.审美心理层次,即认为中国人的审美意识发源于味觉。我们认同于前一个层次的味觉论,因为中国古代的这一独特话语体系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但对于后一个层次的味觉论则至少应当持一种存疑态度,因为就审美意识的起源来说,中国人不应当和西方人不同。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