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6篇
  2023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在pH 7.0的中性环境下,采用紫外光谱、荧光光谱研究了茜素红S(ARS)与稀土金属Gd(Ⅲ)形成的配合物Gd(Ⅲ)(ARS)3与鲱鱼精DNA的相互作用.同时,用摩尔比法和双倒数法测得配合物的配合比nARSnGd(Ⅲ)=31,Gd(Ⅲ)(ARS)3与DNA的结合常数K25℃=1.99×105L/mol,热力学函数△rHθm=-9.50×104J/mol,△rHθm=-3.02×104 J/mol,△rHθm=-217 J/mol·K.选择吖啶橙(AO)作为光谱探针,Gd(Ⅲ)(ARS)3与DNA-AO作用时,电子吸收光谱出现红移.荧光光谱研究表明Gd(Ⅲ)(ARS),能使DNA-AO发生静态猝灭,Scatchard图显示Gd(Ⅲ)(ARS)3配合物与鲱鱼精DNA之间存在着嵌插与非嵌插混合作用方式.  相似文献   
2.
针对复杂背景下多尺度仪表设备检测面临较大挑战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可变形上下文感知网络的仪表检测方法。针对工业环境干扰较多、小目标容易漏检的问题,设计了一种新颖的特征金字塔结构;通过引入可变形上下文信息、自适应扩展感受野,多尺度层级的空间和语义信息得到充分利用,有效提升检测效果并降低虚警率;对通用的检测头进行改进,预测额外的定位置信度来抑制低质量的检测框,使得目标框的回归更加精准。基于构建的仪表检测数据集验证了提出方法的有效性。实验结果表明,相比于基准网络,提出的方法在检测效果上有显著的提升。  相似文献   
3.
应用电子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手段,以吖啶橙(AO)作探针研究了Sm(Ⅲ)(HE),与DNA的相互作用.研究表明,苏木索(HE)与sm(Ⅲ)形成了配离子,其结合比,nSm(Ⅲ):nHE=1:3,Sm(Ⅲ)(HE)3与DNA的结合常数K=1.36×106L·mol-1.同时研究了酸度、盐效应等对Sm(HE)3与DNA相互作用的影响,Soatchard图表明该配合物对吖啶橙与DNA的结合为非竞争性抑制.实验综合表明,Sm(Ⅲ)(HE)3与DNA之间的结合主要为外部静电作用方式.  相似文献   
4.
以Tris-HC l缓冲溶液作为研究介质,在pH=6.75的环境下,应用电子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法探讨了苏木素(HE)和铒(Ⅲ)形成的配合物Er(Ⅲ)(HE)3与鲱鱼精DNA的作用方式,并用摩尔比法和双倒数法求得金属与配体的结合比为1:3,Er(Ⅲ)(HE)3配合物与鲱鱼精DNA的结合常数为Kθ25℃=1.87×104L/mol。以吖啶橙(AO)作为分子探针探测了Er(Ⅲ)(HE)3配合物与DNA的作用情况,发现配合物能使AO-DNA体系发生动态荧光猝灭,Er(Ⅲ)(HE)3配合物与AO对鲱鱼精DNA具有嵌插竞争作用。  相似文献   
5.
 应用紫外-可见光谱法和荧光光谱法并以中性红(NR)作光谱探针研究了Sm(Ⅲ)HP配合物与DNA的作用机制。研究表明,血卟啉(HP)与Sm(Ⅲ)的配合比nSm(Ⅲ)∶nHP = 1∶ 1,Sm(Ⅲ)HP配合物与DNA的结合比nSm(Ⅲ)HP ∶ nDNA = 1∶ 1,Sm(Ⅲ)HP配合物与DNA的结合常数Kθ30℃ = 1.67×104  L/mol。该过程为熵所驱动,其Δ r Hm为4.86×104 J/mol,Δr Sm为195.61 J/(mol·K),30 ℃时Δr Gm为-1.06×104 J/mol。Scatchard法和探针法研究表明,Sm(Ⅲ)HP与DNA之间的结合方式主要是沟区作用。  相似文献   
6.
γ-环糊精-达旦黄包合物与鲱鱼精DNA的作用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生理pH=7.4环境下,用摩尔比法测定γ-环糊精(γ-CD)与达旦黄(TY)的包合比(摩尔比)nγ-CD-nTY =1-1,直线法测定包合常数Kf = 495.23 L/mol.以中性红(NR)作分子探针,用紫外光谱法、荧光光谱法、电化学法、化学热力学法和黏度法等研究包合物γ-CD-TY与鲱鱼精DNA的作用,得到γ-CD-TY包合物与鲱鱼精DNA作用的结合比nγ-CD-TY-nDNA=6-1,结合常数为=1.12×105 L/mol,=2.72×105 L/mol.热力学函数=-2.82×104 J/mol,=5.67×104 J/mol,=284.78 J/(mol·K),说明γ-CD-TY包合物与DNA作用为熵驱动.确定γ-CD-TY与鲱鱼精DNA的作用方式为混合作用,同时存在部分嵌插和非嵌插作用方式.  相似文献   
7.
聚乙烯吡咯烷酮-镱(Ⅲ)配合物与鲱鱼精DNA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UV-vis光谱法,在pH=7.00环境中用摩尔比法确定了鲱鱼精DNA与镱(Yb)的结合比nDNA:nYb=1:3,表观摩尔吸光系数ε=7.52×10^3L·mol^-1·cm^-1,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与鲱鱼精DNA-镱(Ⅲ)配合物(DNA(Yb)3)的结合比nPVP:nDNA(Yb)3=4:1,表观摩尔吸光系数ε=2.68×10^5·mol^-1·cm^-1。用双倒数法求得结合常数K^θ12℃=0.965×10^2L·mol^-1和K^θ22℃=0.218×10^2L·mol^-1,△H^θ,22℃=-1.04×10^5J·mol^-1,△rS^θm22℃=-3.27×10^2J·mol^-1·K^-1,△rG^θm22℃=-0.76×10^4J·mol^-1,该过程为焓驱动。确定了PVP—Yb(Ⅲ)与hsDNA之间为沟区作用方式。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