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4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尽管许多豆科植物,包括鹰嘴豆的果实组织进行光合CO_2的同化是众所周知的,但是,对于在这些组织中CO_2固定的途径,特别是对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EC4、1、1、31)的作用还不够清楚。我们己从鹰嘴豆(Cicer arictinum L)的荚果壳、种皮(果实组织)及其苞叶中测定到一些卡尔文循珠和C_4代谢的主要酶的活性,光照和黑暗中~(14)CO_2固定速率和光合CO_2固定的最初产物。对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EC4、1、1、39)和其它卡尔文循环的酶,即NADP~+——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EC1、2、1、13),NAD~+——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EC1、2、1、12)和5——磷酸核酮糖激酶(EC2、7、1、19)的活性和磷酸烯醇式丙酮羧化酶以及其他C_4代谢的酶,也就是说,对NADP~+—苹果酸脱氢酶(EC_1、1、1、82)、NAD~+—苹果酸脱氢酶(EC1、1、1、37)NADP~+—苹果酸酶(EC1、1、1、40)、NAD~+—苹果酸酶(EC1、1、1、39)、谷氨酸草酰乙酸转氨酶(EC2、6、1、2)和谷氨酸丙酮酸转氨酶(EC2、6、1、2)的活性进行了比较。一般说来,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和其他C_4代谢的酶,在荚果壳和种皮中的含量比在叶片中的含量为高。荚果壳和种皮在光照和黑暗中~(14)CO_2固定的速率高于叶子。说明在果实组织短期的~(140CO_2同化,象主要标记产物一样产生苹果酸,标记的3—磷酸甘油酸却较少,而在叶片中主要产物合成为3—磷酸甘油酸。显然,鹰嘴豆在果实组织中是利用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再固定呼吸放出的CO_2。  相似文献   
2.
植物的光合作用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地把光能转变成为化学能的反应过程。这一过程是由叶绿体中的两个光系统和LHC蛋白复合体以及连接两个光系统的电子递体协力完成的。本文将就近年来关于光系统的分子结构方面的研究成果作详细介绍。 1 光化学反应植物叶绿体吸收光能后使水分子分解,从中获得电子和还原力,并把高能电子的部分能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分析技术的不断发展,象光合成装置那样复杂的结构已经能对其机能单位进行分离并确定其分子结构,特别是在光系统的蛋白质构成方面已取得很大进展。有人用物理化学方法测定了光合单位的组成和承受该机能单位的蛋白质,发现其比例大致是1:1,即每个光合机能单位均与相应的蛋白质结合在一起,这是光合研究领域中进展最快的部分。另方面,随着近10年来在真核生物的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上的飞跃发展,人们对叶  相似文献   
4.
0 前言如果把ATP和NADPH加入到含有完整叶绿体(指包膜完整,基质成分基本不变,并保持着CO_2固定能力的叶绿体)的培养液中,这些物质几乎完全不能被叶绿体吸取利用。这是由于叶绿体膜对ATP和NADPH的通透性极低的缘故。但是,当植物细胞被光照时,细胞质中的ATP浓度会迅速增加,这似乎是由于叶绿体内的ATP直接向细胞质移动的结果,但实际上并非如此。而是由位于包膜上的磷酸移位酶和二羧酸移位酶等载体的参与下,叶绿体  相似文献   
5.
导言光合作用研究始于18世纪末期科学家 Priestley 和 lavoisier 观察到植物能改变空气成份的实验,至今已有近200年的历史。然而,人们对光合作用的研究兴趣久盛不衰,而且越来越热。植物光合作用之迷也随着日新月异的研究成果而被逐渐解  相似文献   
6.
对海口市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现状与发展不协调的有关同题进行了分析,提出加速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思路与对策,并根椐海口市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的实际,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本文试图通过光呼吸与碳代谢和氮代谢的关系以及与能量的关系来探讨光呼吸的生理意义。并认为,光呼吸不仅仅是一个消耗的过程,而且有自己的生理意义。  相似文献   
8.
从海口市花卉产业的现状出发,分析了海口市发展花卉产业的气候条件、自然资源和市场前景,提出了发展花卉产业是海口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的“旅游产品”,同时阐述了加快发展海口市花卉产业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叶绿素吸收的光能,通过作用中心,转化为电能和还原力,从而使NADP~+还原。与此同时,在位于膜上的ATP合成酶(CF_0F_1)作用下形成ATP(图1)。ATP合成酶是从电子传递中获得能量的。1966年Mitchell首先用化学渗透学说来解释ATP合成的机理,即能量的传递和转化是通过H~+横切膜的运动来实现的。这一新的理论,对于促进人们对能量传递共轭机构的研究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促使科学家们重新对能量转化的共轭机构、膜的结构、离子运输等一系列问题在新理论的指导下开展研究。化学渗透学说  相似文献   
10.
Naegeli(1844)早就认为,液泡是植物细胞原生质中正常的形态上的组成部分。从本世纪初到三十年代,法国经典的细胞学家 Guilliermond、Dangeard 和 Parat 等采用活体染色的方法,研究了液泡,并提出了液泡系这个名词。当时他们认为:凡是能染上中性红的小泡都属于液泡系。但是如果按此标准,则一些具有典型液泡特征的特化液泡,如糊粉液泡、圆球体,由于与中性红缺乏亲和力就被排除于液泡之外。直至近些年来,经一些学者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和研究后,才认为细胞内凡是由膜所包围的小泡(除线粒体和质体外)都属于液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