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8篇
  2021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5年   1篇
  1997年   1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张萍  谢文娟 《奇闻怪事》2005,(11):23-23
教材分析:这是一首词。作者辛弃疾以“行”为线索,由近及远,从岭上写到岭下,将夜行中的所见、所闻、所感,通过细致的观察,丰富的联想,织成了一幅夏夜行道图,从中表达了词人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生活,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2.
职业中学政治课教学存在的难题及原因分析谢文娟政治课是职校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径及形式之一,如何提高政治课教学质量及效果,充分发挥其德育主渠道的作用,是职业学校面临的现实问题。笔者根据对部分职业学校政治课教学情况调查及多年职校政治课教学的体会,发现目前...  相似文献   
3.
最近几个月来,法国法西斯组织“秘密军队组织”加紧在法国本土和阿尔及利亚进行恐怖活动。巴黎和法国其他一些大城市每天都发生塑料炸弹爆炸和暗杀事件,袭击法国共产党和进步人士。在阿尔及利亚法占区,法西斯分子对阿尔及利亚居民进行惨无人道的枪杀、投掷炸弹和烧毁房屋等。据法国“世界报”统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大功率激光下镍基高温合金IN718成形工艺参数对其表面质量及致密度的影响,采用DYLM-200金属粉末熔化成形机制做八个试样,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其表面形貌,分析不同激光工艺参数下试样的表面形貌特征。实验结果表明:成形工艺参数的改变直接影响成形零件的表面质量及其致密度。较小激光能量密度产生的球化现象减小了成形零件的致密度,适当地增加激光能量密度可以获得较好的成形表面质量和零件致密度;适当地减小激光扫描间距可以减少孔隙的产生,能够提高零件的致密度。该研究为选择性激光熔化3D打印成形的IN718零件在航空航天中的应用以及后续的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一株降解芘的苍白杆菌的分离、鉴定及性能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富集培养的方法从北京焦化厂多环芳烃(PAHs)污染土壤中筛选到一株高效降解芘的微生物,命名为PW,分子生物学等手段鉴定此菌株属于苍白杆菌属(Ochrobactrum sp.)。经一次性大剂量方法对此菌株进行驯化后,考察了摇瓶条件下环境因素对此菌株降解芘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驯化培养使得菌株5d内对0.5mmol/L芘的降解率由62.3%提高到92.7%。此外,该菌株的环境耐受性好,在环境温度为20~40℃下该菌株对芘均具有一定的降解能力,30℃培养时降解效果最好;在pH为5~10的培养基中,PW对芘的降解率均在45%以上;当盐度小于3%时,此菌株对芘降解率在60%以上;同时菌株PW还可耐受一定浓度的重金属。  相似文献   
6.
以罗汉果、苦瓜、木鳖子、云南木鳖种子根尖为实验材料,采用去壁低渗法进行染色体制片和核型分 析,为罗汉果的分类归属及品种选育、倍性育种提供细胞遗传学资料. 结果表明:罗汉果染色体28条,为二倍体, 基数为14,核型公式为2n=2x=28=10m+6sm+6st+2t+4T,核型类型为3A型;苦瓜染色体22条,为二倍体,基数为 11,核型公式为2n=2x=22=2M+20m,核型类型为1A型;木鳖子染色体28条,基数为14,核型公式为2n=2x=28= 2m+22sm(2SAT)+4st,核型类型为3A型;云南木鳖染色体24条,基数为12,核型公式为2n=2x=24=22m+2sm,核 型类型为1A型染色体数目和核型类型表明罗汉果和木鳖子的亲缘关系比较近,在分类系统上比较进化;苦瓜和 云南木鳖亲缘关系比较近,在分类系统上比较原始.核不对称系数也表明木鳖子和罗汉果在分类系统上比较进 化,苦瓜和云南木鳖比较原始.  相似文献   
7.
抗日战争的爆发,改变了一批诗人的生活方式,进而影响到他们的诗歌观念和写作策略。诗人何其芳在这个时期对诗人身份、诗歌功能进行了重新定位。何其芳在1936年至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前进行的诗歌创作,显示了从"独语"到"对谈"的转变特征。"对谈"不仅标示了何其芳在延安的生活方式,也是他诗歌的言说内容和结构方式。但是,这种变化是有限度的,在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上,何其芳既受到外界的干扰,也遭遇到诗歌形式上的困惑。  相似文献   
8.
抗日战争的爆发,改变了一批诗人的生活方式,进而影响到他们的诗歌观念和写作策略.诗人何其芳在这个时期对诗人身份、诗歌功能进行了重新定位.何其芳在1936年至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前进行的诗歌创作,显示了从"独语"到"对谈"的转变特征."对谈"不仅标示了何其芳在延安的生活方式,也是他诗歌的言说内容和结构方式.但是,这种变化是有限度的,在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上,何其芳既受到外界的干扰,也遭遇到诗歌形式上的困惑.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