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教育与普及   2篇
理论与方法论   18篇
综合类   2篇
  2012年   1篇
  200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4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1篇
  1963年   1篇
  1957年   2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30年出版的列宁主要哲学著作《唯物论与经验批判论》第一个中译本的译者陈韶奏同志,于1991年1月29日在浙江临海病逝,享年88岁。 陈韶奏同志1903年生于浙江临海浦泉一个农民家庭,1924年在东南大学参加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25年暑假在临海组织“乙丑读书社”,以“努力读书,改造社会”为宗旨,传播马克思主义。1928年4月,中共中央在上海召开“浙江工作会议”,他在会上反对不负责任地轻率发动农民武装暴动的盲动路线,遭到中央领导的严词批评,他即病倒无法继续开会,后在上海养病,转入地下文化战线,参加“社会科学家联盟”,并潜心钻研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  相似文献   
2.
关于科学技术发展规律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十年前的“科学大会”向人们宣告了十年浩劫后“科学春天”的到来,一时间,全国出现了一股科学热。十年后的今天,在市场经济冲击下,在诱人的商品和货币面前,那些能直接生产商品的技术部门,被供奉为“财神”,或被誉为“星火”、“火炬”;而那些产生不出“经济效益”的基础科学,就借贷无门,日子很难过。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两极分化?其前景如何?对实现现代化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是值得人们深思的。本文不打算正面回答这些问  相似文献   
3.
美国物理学史研究工作情况见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美国,物理学史研究的基础比较深厚。六十年代初开始,开展了现代(指十九世纪末以来)物理学史的研究,发展非常迅速,使美国在这一方面的研究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目前美国物理学史家绝大部分从事现代物理学史研究。我们这次访问,时间只有三个星期,地域只限于东部六个城市,但由于美国物理学史研究中心主要分布在东部,因此从东部可约略见其概貌。这次访问中先后会见了14位知名物理学史家,其中有半数是美国物理学史界以至整个科学史界有影响的人物。现按地区综述所见所闻。  相似文献   
4.
(一)自然科学的源泉及其发展的社会条件自然科学是人类对自然界物质运动规律(即自然规律)的认识,来源于人类对自然现象的观察,这种观察首先是由于生产的需要,并且随着生产的发展而发展。古代人类在同饥饿、寒冷和死亡的长期斗争中,在从事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生产以及医治疾病的过程中,逐步积累起关于自然规律的丰富知识,这就逐渐形成了自然科学。同时也应该看到,人类是直接生活在自然界中,随时随地都可以对自然现象进行观察,而并不局限于生产过程。在人们得到温饱和有了闲暇之后,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探索也就有可能开展得更加广泛、深入,由此也就开始出现了科学实验。因此,不能认为生产实践是自然科学的唯一源泉。希腊哲学家亚里土多德早在两千三百年前就认识到:“求知是人类的本性。”由各个世代积累起来,通过各种途径获得的关于自然界的知识,经过不断地整理、总结,形成许多经验性的定律。  相似文献   
5.
为科学正名:对所谓“唯科学主义”辨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相似文献   
6.
1990年8月,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下属的“物理哲学委员会筹备组”召开一次“全国物理哲学学术讨论会”,主题是批判“物理学研究中的现代唯心主义”。这样主题的批判会,在50年代到70年代是很时髦的,80年代似乎未曾出现过,90年代居然由一向反对搞大批判的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的一个下属机构重新搞起来,自然十分显眼,引人瞩目,因为这直接影响到自然辩证法研究的命运。当年12月,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召开常务理事会,审议1990年度整个研究会的工作。作为一个科学史研究者,我从半个多世  相似文献   
7.
许良英同志《关于科学史研究的几个问题的探讨》一文涉及到一些重要问题,如科学与政治、科学与社会的关系,科学发展中量与质的变化问题,科学史研究工作中实事求是问题等等。显然,这些问题不仅是对科学史研究有其意义的。  相似文献   
8.
原文登在《英国科学的哲学期刊》第13卷51期上(1962年11月出版),有23页.作者布腊德雷(R.D.Bradley)是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哲学系的.本文主要批判哥本哈根学派的非决定论观点.在开头,作者说因果原理就是"任何事件都有原因".他认为:  相似文献   
9.
10.
爱因斯坦的唯理论思想和现代科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关于爱因斯坦的科学思想和哲学思想的研究,菲利普·弗兰克(Philipp G.Frank)、卡西勒尔(Ernst Cassirer)、赖兴巴赫(Hans Reichenbach)、马格瑙(Henry Margenau,旧译马根脑)、伦曾(Victor F.Lenzen)、诺思罗普(Filmer S.C.Northrop)、霍耳顿(Gerald Holton)、马丁·克莱因(Martin J.Klein)、库兹涅佐夫(B.Kuznetzov)、麦科马克(Russel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