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教育与普及   4篇
综合类   6篇
  1994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3篇
  1978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1.
介绍了确保高速旋转构件工作可靠性的超速试验技术,国内外超速试验机的产生、发展和应用情况。重点介绍了QHCSJ-I型汽车离合器超速试验机在真空筒内采用环形动态防爆圈技术;在传动系统中采用柔性轴技术;在动平衡系统中采用陀螺系统与磁力阻尼和摩擦阻尼相结合的技术以及在操作策略上采用计算机与主机的隔离控制方案,使整个台架试验机工作可靠,使用安全。  相似文献   
2.
提起博物馆,大家都很熟悉,马上就能想到历史博物馆、军事博物馆、自然博物馆……但什么是博物馆呢?按照《辞海》上的解释,博物馆是“陈列、研究、保藏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实物以及自然标本的一种文化教育事业机构。博物馆的类型,主要可分  相似文献   
3.
从人类学观点看,人的知识才能是不能遗传的,任何“天才”,都是凭借对机体自然条件的开发,即靠着后天的努力和勤奋的结果.达尔文也是如此,他从小热爱自然,注重实践,在形形色色的生物世界面前,勤于观察、思考,不断追寻其内在的联系,他在大自然中是个有心的人.  相似文献   
4.
大熊猫是我国特产的、稀有珍贵的动物,对它的发展史的探讨有理论意义,因此,写了这篇短文,供讨论时参考.一、大熊猫的祖先大熊猫的祖先,在第三纪时,至今尚无所知.从一定的牙齿来看,与它有关的,可能有鬣熊、印度熊等,但在我国都是发现在北方的;而且它们的齿形,也都与大熊猫的不同,看来它们也不是它的直接祖先.就我们现在已知的化石来看,最早的大熊猫是更新世初期的大熊猫的小种.它已经是大熊猫属.从牙齿的性质来观察,它跟现代的大熊猫来比,已经没有什么区别,只是体形较小而已.一般的古生物,它最初发  相似文献   
5.
在我们首都,一个具备国家规模的自然历史博物馆,势在必建。为什么这么说呢?理由有三:其一,实现四个现代化的需要。自然历史博物馆是反映国家科学文化水平的主要标志之一,也是一个社会的大学校。它以丰富的实物和形象,每天都在教育和影响着成千上万的群  相似文献   
6.
在考察华南山洞时,常常可以在洞穴堆积中发现化石,当地群众把它叫做“龙骨”和“龙齿”,其实就是第四纪哺乳动物的骨骼和牙齿。由于动物骨骼中有机质的腐解和挥发,碳酸钙等矿物质的渗透和填充,使骨骼中矿物质增加,天长日久,使其坚硬如石,  相似文献   
7.
从古文化及古生物上看中日的古交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裴文中 《科学通报》1978,23(12):705-705
近些年涌现出来的一系列科学事实说明,在第四纪的大部分时间内,亚洲大陆与日本列岛曾以陆地相连,彼此之间没有像现在这样的被海水隔开。从第四纪哺乳动物、旧石器文化和海底地貌各方面取得的新资料都支持这一个结论。这个结论的意义有二:一是可以进一步阐明中、日之间远古时期的文化交流史;二是有助于深入研究黄海大陆架的发育史。  相似文献   
8.
研究工作成果在中国境内“冰滑作用”的初次发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裴文中 《科学通报》1956,1(11):51-51
一引言在严寒而又湿润的气候里,地表的泥土都冻结了。当气候渐渐向温暖转变的时候,表面的冻结的泥土部分地溶解了,常常在斜面上,大塊的冻土向下滑动,生成的地层,没有大小的选择,翘曲褶皱,且常有袋状堆积,泥砂或碟石常沿着袋的圆边排列成层。这种地质现象,J.G.安特  相似文献   
9.
引言到现在,在中国各地所发见的旧石器时代各期的文化和一些零星发见,按堆积的情形和地质时代来说,可归纳为两大类:一类是发见在中国北部的黄土时期的,包括黄土底砾层中的零星石器,以及水洞沟即黄土时期中的文化和萨拉乌苏河的石器;一类是地质上所谓周口店时期(交上三门系,或红色土时期),这一类包括有洞穴堆积,如周口店中国猿人文化、周口店第十五地点的石器文化及周口店第三和第四地点的文化遗物,还有陆相的河湖砂砾堆积,如山西襄汾县丁村的文化。  相似文献   
10.
裴文中 《科学通报》1957,2(6):174-174
1956年冬,作者在广西南宁准备赴各地调查和研究洞穴内的哺乳动物化石时,广西省博物馆将柳城县长曹乡新社中村农民覃秀怀于1956年5—9月间在村旁楞寨硝岩洞中发现的许多哺乳动物化石中的一个下颚骨,送交作者研究。在广西省文化局、柳州市文化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