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教育与普及   2篇
综合类   5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1.
鸟类与地震     
古今中外的大量震例资料表明,地震、尤其强烈地震前,多种动物出现行为异常现象.鸟类是其中较为多见的动物之一.鸟类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鸟类常伴随着人们生活.因此,地震前出现的行为异常现象,也易于为人们所见.由大量的震例调查和观察(测)结果来看,鸟类如同其它功物,其行为异常多数出现在地震前数小时至几天内,是一种临震前兆现象;其行  相似文献   
2.
中脑丘间复合体背内侧核(DM)是发声的基本中枢,刺激DM核团诱发叫声的语图表现为单柱状,频率可高达12000Hz以上,在语图中表现出具鸣肌特性的噪音与乐音相混合,刺激左,右侧DM诱发的叫声,各项声学指标没有明显的差异,但不同种类的鸟之间在波形,频带范围上则有不同,惊吓叫声的语图也表现为柱状,各个频民在的范围较宽,乐声与噪声共存等特点,但不同种类的鸟有明显的种族差异,这表明惊吓叫声与刺激DM核团诱发的叫声具有种属差异,但同种之间有相似性。  相似文献   
3.
蒋锦昌 《科学通报》1994,39(19):1809-1809
蝉由发声肌收缩运动驱动发声膜振动发声.发声运动的神经支配有同步和异步类型,有些种两侧发声肌同步收缩,有些种为交替收缩,收缩速率由数十到数百,一般低于500 pps.本文在鸣鸣蝉(Oncotym Pana maculaticollis Motsch)鸣声特性和有关机制的研究基础上,观察了发声肌运动的神经支配的频响特性,结果为阐明蝉类变音调鸣声的产生机制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4.
亚磁空间中孵化的一日龄小鸡味觉回避长时记忆受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学斌  徐慕玲  李兵  李东风  蒋锦昌 《科学通报》2003,48(19):2042-2045
自然地磁场中孵化的一日龄小鸡(对照组)一次性味觉回避学习行为(OTPAT)的记忆保持曲线与已公认的三阶段模型基本相一致, 第20分钟和第60分钟为两个低谷, 短时和中间记忆时段对红色小珠的回避率(ARR)平均为68.4%, 长时记忆时段的ARR平均为74.8%. 亚磁空间中孵化的一日龄小鸡(实验组)OTPAT的记忆保持曲线存在显著的时间效应, 第25分钟和第50分钟为两个低谷, 短时和中间记忆与对照组相似, ARR平均为74.1%; 但长时记忆出现明显的振荡现象, ARR比对照组平均下降25.3%, 变差系数增大1.3倍, 即其记忆能力和稳定性都显著变差. 这表明, 近似地磁场消除的亚磁空间对鸡胚脑功能发育具有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5.
在动物世界中,蝉类有其独特的生活史。幼虫(若虫,又名“蛴螬”)在地下生活几年,甚至十几年(如“17年蝉”,故名思义,其若虫要在地下生活17年之久),而成虫寿命却只有数十天。若虫在地下每年脱一次皮,长一龄。数龄后的老熟若虫在适宜季节,夜间出土羽化为成虫,爬到喜食的植株上以锥形刺吸口器插入嫩枝皮内,吸吮植株的营养生活。雄虫以特有的歌声吸引同种雌虫前来交尾,繁衍后代。雌虫用矛头状的产卵器产卵于嫩枝条的木质部内,并在产卵部位的下方用口器将韧皮刺破一圈,使之得不到营养和水分而枯死,并自破口处折断落地,蝉卵也随之撒落在地上。在适当的温湿度下孵化为小若虫,钻入土中找到植株根部,用锥形的刺吸口器吸吮植株根系汁液生活。可见,  相似文献   
6.
蝉类是地球第四纪冰川后保存下来的一个物种。全球有三千余种,我国有二百余种,是蝉类种群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在与大自然的抗衡中,蝉类形成了特有的生态习性和与之相适应的虫体结构,尤其是发声器的高度发达而成为自然界活跃的“歌手”。在系统进化中,绝大多数种类雌蝉的发声器已退化而不能鸣叫,而雄蝉则由高度特化的鼓膜发声器发出叫声,吸引同种雌蝉前来交尾。这就意味着情侣之间是没有“对唱”的单向性声通讯。因此,雄蝉鸣叫时必须听到自己的叫声,才能知道叫得  相似文献   
7.
电刺激鸣禽高级发声中枢诱发叫声的声谱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栗Wu每侧高级发声中枢(HVC)均有发出简单音节的能力,并决定正常鸣转的音节时间和能量特征,电刺激两侧HVC均可以诱发简单的叫声,与正常的鸣转音节相比,声学特征上表现为音节时程长,频率幅度变化小,能量不集中且极少有复杂音节和陪音的出现,刺激左侧HVC所诱发的叫声,其基本音的频带起止均明显高于右侧诱发叫声,暗示左侧HVC控制频率较高,较复杂的音节,也为左侧优势理论提供了声学上的证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