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教育与普及   3篇
综合类   3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1.
蒋熹 《科技资讯》2012,(31):88-88
本文首先介绍了LED显示屏使用的广泛需求以及采用基于无线网络的LED显示屏控制系统的必要性,对LED显示屏工作原理进行简单分析,提出了使用嵌入式处理器LPC2124作为控制核心,使用挪威Nordic公司推出的单片射频发射器nRF905传送无线显示信息的总体设计方案;并对整个系统的硬件模块与软件系统进行设计,最终实现整个系统的功能。  相似文献   
2.
近50年来祁连山七一冰川平衡线高度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宁练  贺建桥  蒲健辰  蒋熹  井哲帆 《科学通报》2010,55(32):3107-3115
基于祁连山七一冰川平衡线高度观测资料, 建立了该冰川平衡线高度与暖季气温(9, 7和8月份的平均气温)和1~3月份降水量之间的统计关系模型, 并揭示出暖季气温是该冰川平衡线高度变化的主导气候因素. 对该冰川平衡线高度的气候敏感性研究表明, 如果暖季气温升高(降低)1℃, 那么该冰川平衡线高度将上升(下降)约172 m; 如果1~3月份降水量增加(减少)10%, 那么该冰川平衡线高度将下降(上升)约62 m. 七一冰川平衡线高度在1958~2008年时期呈上升总趋势, 并在2006年达到最高值(海拔5131 m), 接近该冰川的顶部. 近50年来该冰川平衡线高度上升了约230 m. 如果未来气候维持2001~2008年时期的平均气候状况, 那么七一冰川还将继续退缩约2.08 km, 才能达到其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黑河干流上游祁连山区降水中δ18O随海拔高度变化的研究, 揭示出其变化具有显著的高程效应, 高度梯度约为−0.18‰/100?m. 利用同位素示踪技术, 并结合出山口河水中δ18O, 认为出山径流主要形成于高海拔山区. 应用“二分量模型”, 阐明了海拔3600?m以上的高山冰雪冻土带是黑河山区流域的主要产流区, 产流量占出山径流量的80.2%.  相似文献   
4.
蒋熹 《科技资讯》2008,(31):39-39
在宽带网建设中,除了增加骨干网传输通路的带宽、网上服务器的处理能力及路由器速度以外,主要是缓解用户接入网瓶颈。目前,宽带用户接入技术主要有高速数字环路(xDSL)、光纤接入方式、双向混合光纤/同轴电缆(HFC)和宽带无线接入网(如MMDS和LMDS)等手段。其中,宽带无线接入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接入手段。本文将重点探讨宽带无线接入技术及其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吴乃忠  蒋熹  顾春燕 《科技资讯》2008,(33):139-139
IT类课程是一门操作技能要求较强的学科,学生往往对动手实践较感兴趣,而对理论难以理解,因此在教学中改变过去那种先讲理论后实践操作的教学方法,采取一种新的教法,利用学生的学习兴趣,先让学生上机操作,达到“我会了”的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然后在做的过程中逐渐理解为什么这样做的原理,达到“我懂了”的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6.
山地冰川表面分布式能量-物质平衡模型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蒋熹  王宁练  贺建桥  武小波  宋高举 《科学通报》2010,55(18):1757-1765
基于“七一”冰川物质平衡、水文气象观测资料, 结合DEM数据, 初步建立了一套时间分辨率达1 h、空间分辨率为15 m的冰川表面分布式能量-物质平衡模型. 模型考虑地形对太阳辐射的遮蔽效应, 引入新的冰川反照率参数化方案, 并发现分布式能量-物质平衡模型对气温垂直递减率、降水梯度、降水固/液态划分指标等参数较敏感. 利用该模型对2007年6月30日20:00~10月10日12:00时段“七一”冰川粒雪线高度变化、物质平衡演变、融水径流状况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等过程进行了模拟研究. 结果表明, 冰川物质平衡高度结构主要受反照率高度结构的影响, 反照率大小直接影响冰川物质平衡水平. 气候敏感性试验表明, 物质平衡对气温变化非常敏感, 它对气温变化的响应呈非线性特征; 而物质平衡对降水量变化敏感性相对较弱, 对降水量变化的响应是线性的. 增温引起的冰川物质亏损量不能靠降低相同气温来得到弥补, 物质平衡变化对气候变暖具有不可逆效应. 气温升高1℃, 即使降水量增加20%, “七一”冰川也会呈现较大的物质亏损状态.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