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黄土高原植被恢复前景及策略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黄土高原地区森林植被恢复前景及策略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和分析。分别从黄土高原地区森林植被恢复前景、植被恢复总体思路、植被生态建设分区这3个方面的相关研究情况进行了综述。同时,围绕“黄土高原尤其是厚层黄土塬区是否有可能恢复森林植被”这一焦点问题展开论述,针对几种不同的观点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同时,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2.
应用Levins和Shannon-weiner生态位宽度指数,以及Pianka生态位重叠指数、简化Morisita生态位重叠指数对晋西黄土区和土石山区交错地带29个主要灌木树种的生态位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对各树种的DCA排序分析结果与生态位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灰栒子(Cotoneaster acutifolius)、土庄绣线菊(Spiraea pubesceus)、黄刺玫(Rosa xanthina)等物种的生态位宽度明显大于其他物种.(2)多数灌木种之间存在较小的生态位重叠,只有少数种对间生态位重叠值较大.以Pianka生态位重叠指数为例, 406个种对之中,有116个种对间不存在生态位重叠,占总种对数的28.57%;指数值在0~0.5间的种对数为276对,占总种对数的67.98%;指数值在0.5~1时种对数只有14对,仅占总种对数的3.45%.(3)物种DCA排序图第一轴反映了各物种分布生境的水分条件.对比分析表明,生态位宽度小的物种多位于DCA排序图的边缘区域,而生态位宽度较大的种则多位于排序图的中心区域.  相似文献   
3.
对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植被地貌演化与土壤侵蚀的复杂响应研究现状及趋势进行了系统分析。指出植被是影响生态环境质量的基本要素,且对土壤侵蚀与地貌演化具有重要的作用。针对目前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植被分布现状,可以采用以空间代时间的研究方法对不同地貌特征、弃耕地的植被类型与群落特征进行调查。并运用人工降雨、径流场观测设施与野外观测资料与航片、地形图分析相结合,地貌演化与土壤侵蚀理论相交叉的研究方法,探讨植被自然演替规律、坡沟地貌演化与土壤侵蚀.坡沟地貌形态、水流特征对沟缘线地貌侵蚀演化的交互作用影响,揭示植被演替规律、坡沟地貌形态演化速率与土壤侵蚀的复杂影响机制。对于不断深化植被建设、地貌发育与土壤侵蚀理论的研究,为探索黄土高原植被建设、水土保持治理与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