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教育与普及   3篇
综合类   1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50 毫秒
1.
长江、黄河沉积物中碳酸盐组成及差异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显微镜观察、X射线物相分析、容量法等方法分析了长江、黄河沉积物中碳酸盐组分,结果表明长江沉积物碳酸盐含量在4%~8%之间,碳酸盐含量随粒级呈衰变型分布,在<0.125mm的粒级中碳酸盐含量稳定于3%~5%左右;黄河沉积物中碳酸盐含量在8%~18%之间,碳酸盐含量随粒级呈不对称鞍型分布,在<0.045mm的粒级中碳酸盐含量明显增高,达12%以上.长江、黄河中的碳酸盐含生物碎屑和碎屑碳酸盐两种成因类型,生物碎屑多属文石质,主要分布于>0.125mm的粒级之中;碎屑碳酸盐以低镁方解石占优势,长江以单晶方解石为主,黄河以隐晶质方解石集合体为主.长江、黄河沉积物中碳酸盐组成及差别主要受流域的风化条件、物源及生态环境的制约.  相似文献   
2.
黄河三角洲河道沉积规律研究Ⅱ.建林边滩沉积作用机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建林边滩沉积物粒度分布、粒度参数及水体流变性质的分析,阐述了黄河三角洲上河道水流属于牵引流范畴,与低含沙无本质上的差别,并探讨沉积物搬运和沉积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3.
长江、黄河河口沉积物中生物标志化合物组成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该文对长江口、黄河口以及废黄河口现代沉积物中生物标志化合物组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长江与黄河沉积物中的生物标志化合物组成有较大的差别,长江沉积物中具明显奇偶优势的高碳数正构烷烃以及C29甾烷的相对含量较高,Pr/Ph值较大,受陆生高等植物的影响明显;黄河低碳数正构烷烃和C27甾烷的相对含量较高,Pr/Ph值较小,受陆生高等植物的影响较弱。甾烷、萜烷的成熟度指数显示长江高于黄河、现代黄河高于废黄河。这些差异主要受流域环境背景和流域内人文过程两大不同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分析滇东曲靖晚志留世-早泥盆世早期地层的岩石、古生物、地球化学特征。提出对曲靖地区晚志留世一早泥盆世早期沉积环境的新认识,指出该阶段以海相环境及过渡相环境为特征,受河流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5.
胶莱盆地构造单元划分及其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根据胶东地区重力反演计算结果,结合地质资料,对胶莱盆地内部单元进行划分,并进一步结合沉积特征,对各构造单元特征进行了初步的总结。  相似文献   
6.
东海陆架北部长江、黄河沉积物影响范围的定量估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粒度分析、扫描电镜观察(SEM)、ICP-AES分析等方法,得到了关于长江、黄河入海沉积物的示踪粒级以及示踪指标,并提出沉积物物源定量识别的非线性规划数学模型,进而实现了东海陆架北部表层沉积物中长江型、黄河型物质的定量估算。  相似文献   
7.
利用长链烯酮不饱和比值(U37K′)重建了黄海暖流途经的南黄海中部泥质区ZY2 孔6.2 cal ka BP 以来的海水表层温度(SST). SST 变化范围为14.1~16.5℃, 平均15.6℃, 分为3 个阶 段: 6.2~5.9 cal ka BP 较高, 5.9~2.3 cal ka BP 较低且波动大, 2.3 cal ka BP 以来较高且较稳定. SST 的记录与黑潮强弱的变化相似, 对全球气候变冷事件有良好响应, 但各阶段的响应幅度 差异显著: 黑潮影响强盛期SST 对全球变冷事件响应弱, 黑潮影响衰弱期响应强. 响应幅度 差异与黄海暖流作为黑潮陆架支流和冬季风诱导的补偿流的调节机制有关, 黄海暖流带来的 暖水将缓冲气候变冷所引起的SST 降低, 黑潮和东亚冬季风二者均起重要作用. SST 的波动具有1482 a 的周期, 该周期在黑潮波动中以及格陵兰冰芯、北大西洋和阿拉伯海沉积物中同样存在, 显示了南黄海中部SST 变化与黑潮的对应性及中国东部陆架海洋环境对全球海洋环境变化的响应.  相似文献   
8.
中扬子二叠系碳酸盐岩岩相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9.
刘明  范德江 《科学通报》2010,55(36):3506-3515
通过对长江水下三角洲柱状沉积物地球化学元素的系统研究,结合沉积物岩芯210Pb,137Cs核素的年代测定,建立了该站沉积物的元素记录曲线,探讨了人类活动对沉积记录的影响.研究表明,该柱状沉积物形成年代为1945年至今,物质成分较为均一,以粉砂和黏土粒级沉积物为主.元素含量变化的波动不大,但S,Nb在整个岩芯中的含量逐渐增加,它们和重金属元素在表层和近表层(即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含量较高,增加幅度明显.相关性分析和因子分析表明,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公因子(F4)以及S,As,Nb可作为反映人类活动强弱的替代性指标.各指标自1945年以来在整体上是逐渐增加的,尤其是近20年来增加的趋势非常迅速.据此,以185cm(1955年)、97cm(1978年)、47cm(1992年)和7cm(2003年)为界划分为5个阶段,分别对应我国解放战争前夕到计划经济的初期阶段、计划经济的实施阶段、改革开放阶段、市场经济的建立阶段和2003年以来的环境治理和保护阶段.  相似文献   
10.
黄河三角洲河道沉积规律研究I建林边滩的形成与演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建林边滩形态,沉积物的实地调查,查明了建林边滩的形态积物分布特征,从河流沉积动力学角度探讨了边滩的形成与演化,建林滩发育呈“二元结构”,沉积物下粗上细,侧向地质作用与垂向地质作用是逆造边滩的根本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