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系统科学   4篇
综合类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1.
<正>"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对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黑龙江工程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作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第一批的试点专业,几年来,围绕"卓越计划"工作要求,树立了全面发展和多样化的人才培养理念,树立主动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的战略需求,主动服务行业、企业需求的观念,改革和创  相似文献   
2.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黑土农田酸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中国科学院海伦农业生态实验站黑土区的农田长期定位试验土壤(1989—2004)为研究对象,研究了长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农田黑土pH值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长期连作促进土壤酸化,不同作物对土壤酸化的能力不同,玉米〉大豆〉小麦;降雨量影响土壤pH值,降雨促进土壤pH值升高,干旱降低pH值,wj〉w3〉w2〉W1;施肥种类同样也影响土壤pH值,长期不施肥料(CK),土壤pH值基本保持稳定,而施用大量化肥(NPK)土壤酸化强度很大,而配施有机肥(NPK+OM)或与秸秆还田相结合(NPK+SR),可以缓解施用化肥引起的土壤酸化。因此,通过调控的土地利用方式,可以稳定土壤pH值,保持土壤的持续生产力。图2,表2,参12。  相似文献   
3.
结瘤和非结瘤近等位基因品系大豆地上部生长性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田间试验方法,以结瘤和非结瘤的近等位基因大豆品系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在当地常规施肥管理条件下结瘤和非结瘤品系大豆叶面积、亚表层栅栏细胞数和细胞大小的表现型。结果表明,结瘤品系大豆叶质量比非结瘤品系大,而叶面积却较低。各品种叶片亚表层栅栏组织细胞数也表现出与叶面积相同的规律,而细胞大小却表现为结瘤品系较非结瘤品系细胞大。说明结瘤品系叶面积较小是由于细胞数量减少所致,而不是由细胞大小引起的。图5,参7。  相似文献   
4.
叶龄模式氮肥调控对水稻颖花根活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叶龄模式技术、盆栽培养方法,对水稻的两个氮水平进行施肥期和施肥量调控,研究氮肥调控对水稻颖花数和根系氧化力变化的影响,从而调整颖花根活量,以及与叶片含氮量的关系。结果表明,随施氮量的增加,颖花数增加,尤其是增加颖花分化期的氮肥用量,可明显提高总颖花数。粒肥比例高,有利于提高根系氧化力。不同生育期,根系氧化力与叶片含氮量的相关系数r值分别为-0.6212*和0.0640。在保证颖花数的前提下,通过增加生育后期施氮量提高颖花根活量、降低空秕率,促进水稻高产。颖花根活量与叶片含氮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r=-0.8754**和r=0.5025。图3,表4,参12。  相似文献   
5.
大豆结瘤固氮对磷素的需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温室条件下,利用水培技术,研究了磷对大豆生长、根生物量和根瘤固氮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豆在生长初期表现出缺氮症状,随着磷浓度的增加,根瘤数、根瘤干重、氮和磷累积量均显著增加.在移栽后0d~14d,磷对大豆根瘤的生长影响不大,而在21d后,磷对根瘤生长的影响逐渐增大,移栽后35d,高磷处理比低磷增长了138%.植株不同部位磷含量大小顺序是:根瘤>根>地上部分.图5,表1,参6.  相似文献   
6.
为确定后装压缩式垃圾车的装载性能的关键参数,以装载质量为指标,以填装口距地面高度、压实板与竖直面最大角度及装载角为影响因素,采用三因素三水平响应曲面法并运用Design-Expert.V8.0.6软件建立了响应指标与影响因素的回归方程.试验结果显示最优参数组合为:填装口距地面高度为868.94mm、压实板与竖直面最大角度为50°和装载角为66.97°,此时装载质量为7.697吨,为后装压缩式垃圾车整车的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