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4篇
综合类   6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1.
自1990年Kratschmer及其合作者找了宏观量制备C60的方法以来, 已人工合成出40 多种含C60配体的过渡金属有机化合物, 尽管目前合成上取得的成就令人鼓舞, 但是对过渡金属富勒烯化合物的动力学行为还未被系统研究[1].文献报道过渡金属C 60衍生物已在许多均相催化反应中表现出优良的性能[2,3], 因此对其反应动力学和机理的研究具有重大的实际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2.
La0.5Sr0.5Ni0.5Cu0.5O3催化剂上的CO氧化反应动力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内循环无梯度反应器对钙钛矿型催化剂 La0 .5 Sr0 .5 Ni0 .5 Cu0 .5 O3上 CO氧化反应的动力学进行了研究 ,实验中通过分别测定 CO和 O2 的分压对氧化反应速率的影响 ,得出了相应的曲线关系 ,通过对所有动力学数据用计算机进行多元线性回归 ,得出动力学方程 r =2 .2 6× 1 0 8e-1 0 3 0 0 0 /8.3 1 4 T Pco0 .5 ,根据动力学实验结果初步提出了 CO在该催化剂上氧化机理模型 .  相似文献   
3.
常压下,采用内循环无梯度反应器在160~200℃温度范围内考察了钙钛矿型复合氧化物催化剂 Lao_(0.4)Sr_(0.6)Mn_(0.6)Co_(0.4)O_3上一氧化碳氧化动力学.实验数据经多元线性加权最小二乘法拟合.其结果为一氧化碳氧化速率对 CO 和氧分压分别呈0.49级和0.48级的动力学行为.反应的表观活化能为64.0 kJ/mol.并根据动力学行为讨论了该催化剂上 CO 氧化的可能机理.  相似文献   
4.
利用内循环无梯度反应器对钙钛矿型催化剂La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一种新的掺杂纳米二氧化钒(VO2)的制备方法.以V2O5为原料,钼酸为掺杂剂,通过还原反应得到前驱体,然后在惰性气体保护下进行高温热处理,得到Mo掺杂的纳米VO2微粉.通过XRD、TEM、XPS、DSC、ICP分析,表明样品为掺杂的目标产物,并且相变临界温度降低了10℃.  相似文献   
6.
以甲基三乙氧基硅烷和二甲基二乙氧基硅烷为原料合成了有机硅树脂,并与C60/甲苯溶液复合,制备了C60/有机硅树脂复合材料.借助热重、紫外-可见、红外、光限幅测试(连续输出YAG激光光源,λ=1.319 μm)等手段,研究了C60/有机硅树脂复合材料热稳定性、透射率、结构和光限幅特性.结果表明C60/有机硅树脂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良好,室温到800 ℃总失重仅10%,透射率较高,1 100~1 000cm-1是Si-O-Si的特征吸收峰,光限幅能量密度仅80 J/cm2,损伤能量密度阈值达1.8×103 J/cm2.  相似文献   
7.
化肥肥效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大量数据分析对比,反映出农业化肥开发利用研究相对滞后的现状,主要探讨了提高化肥综合效益的制约因素,认为提高肥料利用率,发展“两高一优”和“低耗,无污染”的可持续农业势在必行,并对重要技术环节作了新的探索。  相似文献   
8.
采用KI(pHx)方法和真空红外技术研究了化学计量式的ABO3的钙钛矿型完全氧化催化剂--La0.35Sr0.65Co(1-x)CuxO3上的表达过剩氧量和活性氧物种,实验得到的表面氧氧化能力分布曲线证明,只有具备高氧化能力的Os氧种才能参与反应。对其红外吸收谱的解析表明,可能的表面活性氧种是O2、O2及晶格氧。根据CO氧化反应的催化剂活性评价数据,并与相应条件下该催化 X光衍射图谱相关联,探讨了  相似文献   
9.
采用KI(PHx)方法和真空红外技术研究了化学计量式为ABO3的钙钦矿型完全氧化催化剂—La0.35Sr0.65Co(1-x)CuxO3上的表面过剩氧量和活性氧物种,实验得到的表面氧氧化能力分布曲线证明,只有具备高氧化能力的氧种才能参与反应。对其红外吸收谱的解析表明,可能的表面活性氧种是、及晶格氧。根据CO氧化反应的催化剂活性评价数据,并与相应条件下该催化剂的X光衍射图谱相关联,探讨了催化剂的活性物相是以正交钙钛矿为主的混合物相,这种物相存在的合理性在于它能有效调变B位活性组分元素的氧化价态,对提高催化功能是有利的。  相似文献   
10.
应用不同配比 ,“配合物配体”Na[Fe(CO) 4 CN]与 3d金属生成杂多核配合物 Cr L5 2 -,Mn L5 3 -,Fe L6 3 -,Co L6 4 -,ML42 -(M =Ni,Cu,Zn;L=Fe(CO) 4 CN-;阳离子为 n - Bu4N+ ) ,并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光谱、差热分析等测试手段进行了表征 .推测产物中 ,CN-以桥连形式存在 ,N端键合 3 d金属 ,而 C端与 Fe(CO) 4 CN-中 Fe0 连接 .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