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8篇
  2013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5 毫秒
1
1.
传说中雁荡的开山祖是仙家王子乔(晋)和佛家的第五位尊者诺矩罗。在东晋人孙绰(314—371)的《游天台山赋》中,已有“王乔控鹤以冲天,应真(罗汉)飞锡以蹑虚”之句;东晋宁康三年(375)建县的乐成,取名也与王子乔的传说有关,这都证明上述传说在东晋时便已在浙东南一带流行着。不过,将传说中的罗汉落到诺矩罗的身上,似乎应在唐以后,因为北凉(397~439)道泰所译的佛径《八大乘论》中,虽已介绍了“十六人诸大声  相似文献   
2.
“十七年”电影中的性别话语作为一种文化话语是一种功能、运动和关系,其意义也在这些功能、运动和关系中产生、发展和变化,英雄叙事功能本身就构成一个复杂的话语系统。因此,“十七年”电影英雄叙事的性别话语研究就必须结合其他话语系统如意识形态、历史等,才能充分考虑背后的权力关系,即叙事运作的策略性关系。  相似文献   
3.
将侗族河歌与京族情歌从审美风格角度进行差异比较研究,指出其不同之处在于受稻作文化滋养的侗族性格充满柔性、气质温和。于是,河歌具有浓郁的"楚骚"色彩,富于忧愁忧思、含蓄的柔婉情调,抒情性浓郁;受海洋文化影响的京族情歌抒发的情感则热情奔放,境界开阔,京族情歌因此显得情绪明朗、刚健雄浑,有励志功效,具有刚柔相济的和谐美。比较侗族河歌与京族情歌审美风格整体差异,揭示出民歌与一个民族所处环境、文化传统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乐清在东晋孝武帝宁康三年(375)建县,取名乐成。至后梁太祖开平二年(908),为避太祖之义父朱诚讳,改称乐清。县河以取名乐成?后人有三说:即“子晋吹笙”说。此说始于何时已无考,王十明称故乡为“子晋之江山”,可见至迟宋代已有此说。“云门张乐”说。始见于南宋刘黻的《云门福地记》:“福地以云门名,乐成之得各仿此欤?”从刘氏的口气看,他自己对所持之说也长肯定。至清道光问鲍怍雨修《乐清县去》,又提出了“乐正造士”说。“古者犬乐正造士,七年小成,九年大成,故谓之司成,乐成之义殆取诸此欤!云门张乐,子晋吹笙,故老所  相似文献   
5.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详细记录了殷周时期,尤其是西周初至春秋中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认识价值。其中描写爱情的篇幅占了很大比重,而且《诗经》中的爱情诗内涵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6.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详细记录了殷周时期,尤其是西周初至春秋中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认识价值.其中描写爱情的篇幅占了很大比重,而且<诗经>中的爱情诗内涵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7.
1855年,浙南爆发了以瞿振汉为首的,与太平军有过直接联系的温、台红巾军起义。义军虽仅占领乐清一城,历时亦仅一周便告失败,但这次起义与同时的农民起义相比,有其明显的特点。惜乎解放后发表的史料过于简略且多失实,学者未能对其给予深入的研究和应有的重视。有关史料,近30年来,共得资料143篇,计12万余言。(现根据以上史料,撮述瞿振汉起义史实如次。一、红巾军起义的经过清方的两次评文均指出:“瞿党多系贡监生员,兵丁胥役”,这是实在的。在3千多名红巾军中,已考出姓名的133人。其中乐清的83人,有身份可考的43人。其  相似文献   
8.
乐清何年建县,史籍有三种不同记载:《晋书·地理志下》;“孝武宁康二年(374),又分永嘉郡之永宁县置乐成县。”《宋书·州郡志一》:“乐城令,晋孝武宁康三年(375),分永宁立。”《太平寰宇记》卷九十九作“元康三年(293)”。《太平寰宇记》成书于太平兴国年间(976—984),书最晚出,又未明出处,故史家均未采用。历来乐清旧志及新近问世的《浙江分县简志》都采《晋书》宁康二年建县说。其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