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7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1.
《失去的金铃子》是一部“往事追忆型”的诗化小说,借抗战时期三峡小镇“三斗坪的故事”描写了一个女孩子的成长过程。小说充满了对淳朴的山乡大自然的无限眷念,蕴涵着透彻的人生感悟、深刻的人性描写,是作者于“绝望的寂寞”中对生活意义的追寻与思考。  相似文献   
2.
欧阳予倩是我国现代在戏剧艺术上的一位"全材";喜剧是他的戏剧创作中最有特色的一个方面;主要从爱情、婚姻和妇女问题取材,逐步从单纯的爱情喜剧发展为较广泛的社会讽刺,风格由温婉、轻松的明快、泼辣,结构精巧,喜剧性强,是其喜剧创作的基本特点;其喜剧代表作<屏风后>明显受到欧洲世态喜剧<造谣学校>的启发和影响.  相似文献   
3.
李健吾是一位具有独特风格的现代喜剧作家,他的喜剧成就建立在性格塑造和世态描摹这两块坚实的基石之上;结构精巧、语言俏皮、寓悲于喜、启人深思,是其喜剧的主要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4.
老舍抗战时期的喜剧呈现出政治讽刺与文化批判相交织的特点,随着时间的流逝,其深厚而丰富的文化意蕴日益显示出巨大的魅力。三幕喜剧《面子问题》就是其中历史文化意蕴最为丰厚的一部,它对“面子问题”这一“中国精神的纲领”进行了深刻的解剖,从而成为老舍的喜剧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喜剧史上一部耐人寻味、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的佳作。  相似文献   
5.
新中国十七年的戏剧舞台形成了“话剧——戏曲二元结构”的崭新戏剧文化生态,其基本特点是:话剧舞台和戏曲舞台共生互补、竞相辉映;一方面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演剧体系全面推行,中国话剧演剧流派初步形成;另一方面戏曲剧种百花齐放,表演艺术流派纷呈。  相似文献   
6.
十七年戏剧文学创作的总体格局是“话剧——戏曲二元结构”共生互补,话剧的突出特点是日益政治化和正剧化,戏曲则基本上是“传统戏、现代戏和新编历史剧三并举”和悲剧、喜剧与正剧同步发展.如果说中国戏剧的现代化在新中国成立之前主要是由话剧的诞生与发展来代表的,那么,在十七年,戏曲的“推陈出新”及其文学成就对于中国戏剧现代化的意义则在话剧之上.  相似文献   
7.
《躁动》写一群生活在1940年代中后期的少年在刚能记事的年龄,就遇上了一场持续八年、严酷无比的战争,饥饿、贫穷、残暴与血腥的现实使他们不复再有欢乐的童年。故土沦陷、生灵涂炭、离乡背井的生活使他们成了失学的少年。但困苦和艰辛磨砺了他们的意志,战争和灾难催他们早熟。于是,在抗战胜利之后和新中国成立之前这黎明前的黑暗时期,这群乡镇少年在求学的过程中演出了一幕又一幕有声有色的活剧。他们倡议创办中学、智斗校长、与保安中队争运动场、为善良的老师打抱不平、惩治地痞、驱逐镇长、反抗滥施体罚的训育主任、惩罚克扣粮食的不法职员、声援北平学生运动、排演话剧、抵制三青团进校门、参加共产党的革命活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