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5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从发酵蔬菜中分离到乳杆菌DMDL 9010,将此菌与LCR 719、LB 1.83、ST 1.204和LP 8140等4株乳酸菌用于MRS培养基体系中亚硝酸盐的降解,作用24h后发现,DMDL 9010的降解效果最好并具有显著性(P≤0.001).利用16S rDNA将鉴别的范围缩小到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或戊糖乳杆菌(Lactobacillus pentosus),生理生化实验将DMDL 9010鉴定为戊糖乳杆菌.但在后续的PCR中无法得到戊糖乳杆菌的特异性条带.通过分析两种菌的基因组序列,发现它们都具有编码L-乳酸脱氢酶1的同源DNA序列(ldhL1),序列相似度达到90%.同时这段同源序列上下游片段序列相似度较低,其序列的差异可以作为鉴别依据.对DMDL 9010的L-乳酸脱氢酶1基因上下游900bp左右的DNA片段进行PCR扩增并测序,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进行序列比对分析,DMDL9010被鉴定为植物乳杆菌.  相似文献   
2.
金黄色葡萄球菌VBNC状态的诱导条件和EMA-qPCR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建立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cocus aureus)活的非可培养(VBNC)状态的诱导条件模型,考察了温度、盐度和酸度3个因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菌可培养数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优化得到了VBNC状态的诱导条件,同时观察细菌可培养数的变化,建立了DNA结合染料叠氮溴乙锭(EMA)与qPCR技术相结合检测VBNC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方法.实验结果表明:细菌可培养数受酸度的影响最大,VBNC状态的最佳诱导条件为菌液在含15%NaCl和0.3%乙酸的营养肉汤培养基中于4℃下培养12 d;通过正交试验诱导后的不可培养菌可由EMA-qPCR方法有效检出,其与qPCR法的Ct值(荧光信号达到设定的阈值所经历的循环数)之差在1.29~8.56之间变化.  相似文献   
3.
植病生防木霉菌的RAPD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分离自不同植物根际的38株木霉菌菌株(包括哈茨木霉菌,绿色木霉菌,康宁木霉菌和绿木霉菌)进行了棉花立枯病盆栽防治试验以及用290条随机引物进行了RAPD分析。结果表明,38株木霉菌都能够降低病害严重度,按照防治效果的高低,38个菌株可以分为6个组。共有59条引物产生多态性扩增条带,根据UFGMA聚类分析,其中9条引物(S1,S42,S60,S122,S146,S147,S171,S180,S181)在防效最高的菌株中产生相近的与其他菌株不同的扩增条带,表明这RAPD技术可以用于本霉菌类生防菌株的筛选。  相似文献   
4.
对60株分离自不同植物根际的木霉菌菌株(包括哈茨木霉菌,绿色木霉菌,康宁木霉菌和绿木霉菌)进行了平皿对峙试验、测定了几丁质酶和β1,3-葡聚糖酶活性。所有菌株在这三个指标上均表现出明显的差异。选择38个抑菌能力、几丁质酶和β1,3-葡聚糖酶活性不同的菌株进行的盆载试验表明,所有菌株对棉花立枯病都有防治效果,但不同菌株的防治效果差异显著。相关性分析表明,木霉菌防治棉花立枯病的效果与平皿对峙抑制率,几丁质酶和β1,3-葡聚糖酶活性间没有数量上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5.
木霉菌的形态学和可溶性蛋白质电泳鉴定与分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61株来自不同植物根际的木霉菌(Trichoderma spp.)进行了形态学鉴定,其中哈茨木霉菌(Trichoderma harzianum)有47株,绿色木霉菌(Tricoderma viride)10株,康宁木菌(Trichoderma koningii)和绿色木霉菌(Trichoderma virens)分别为两株,对这些菌株进行了可溶性蛋白质电泳分析,并采用UPGMA选取和类分析,结果表明,将距离系数D=13.8作为聚类分析阈值,61个菌株可分为A,B,C三个组,距离系数D=9.1时,A组可分为A1,A2,A3,A4,A5五个亚组,A组包括47株哈茨木霉菌,是主要成员。此外A组还有8株绿色木霉菌,两株绿木霉菌和一株康宁木霉菌,B组只有一株绿色木霉菌,C组由一株绿色木霉菌和一株康宁木霉组成,表明木霉菌具有明显的形态学多样性,而哈茨木霉是存在种下分类群,还发现蛋白质电泳分类结果与菌株的地缘有关。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