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2篇
  200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采用GC/MS测定了天津高沙岭潮间带底栖泥螺体内10种多环芳烃(PAHs)的质量分数,分析了不同个体及各身体部位中PAHs的富集特征,探讨了该区域PAHs的主要来源。结果表明,泥螺体内以低环PAHs为主,PAHs浓度随着个体的增大而升高,对单组分萘的富集能力最强;鳃中富集PAHs的量最大,腹足富集PAHs的能力最弱,肝脏内10种PAHs均有检出,并且高相对分子质量的PAHs质量分数相对较高;PAHs的环数相对丰度表明该区石油输入的PAHs较多,应严格控制PAHs的人为输入。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六倍体小麦进化过程中基因组发生的变异,我们以两套不同世代(早代和高代)的人工合成六倍体及其母本(四倍体小麦,AABB)和父本(粗山羊草,DD)为材料,采用DNA—AFLP和SSCP方法分别对基因组与基因区域的序列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基因组中来源于父本的条带发生丢失的数目更多,表明倍性较低的亲本(DD)基因组序列在多倍化过程中发生了更明显的变异,这与前人的研究结果一致.与DNA—AFLP结果相比较,采用SSCP方法检测到的变异比例明显较低,说明六倍体小麦进化过程中基因区域发生变异的频率较低,而DNA—AFLP检测到的丢失条带可能主要为非编码序列,特别是重复序列.分析还发现,有4个基因在杂交F1代就发生了变异,这说明这些基因变异是由于杂交引起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在上述4个基因中,有3个位于2D染色体长臂上,并且位于相近的同一区域.本研究结果显示,在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进化过程中,基因区域的序列变异具有选择性,而不是随机的.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