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3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
在1990年代,汪曾祺的部分作品对“文革”进行了集中反思。这些作品对政治运动中的种种血腥行为和荒诞现象给予了忠实的记录。汪曾祺认为政治运动的泛滥主要不是因为参与者的政治狂热,而是由于卑鄙的个人私欲的驱动。另外,他还深入梳理了“文革”时代的理论政策,公正评价了“样板戏”等文艺作品,并超出了狭隘的政治视野,对江青、于会泳等人在艺术上的功过进行了客观定位。”  相似文献   
2.
家庭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单位,在价值观塑造和文化传承的过程中发挥着巨大作用。而在家庭中,母亲和孩子接触最多,对孩子影响最大,是赋予孩子社会性的启蒙老师。在此意义上,母爱和儿童教育问题是关乎民族素质的重大话题。因此,自现代以来,这一主题被文学家们反复书写。遗憾的是,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虽有人对母爱主题进行了研究,但至今尚无人把母爱和儿童教育问题关联起来加以梳理。  相似文献   
3.
论茅盾短篇小说中的全知叙述者的现代品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茅盾的每一篇短篇小说几乎都存在一个全知叙述者。通过对传统型全知叙述者权威性和客观性的双重“祛魅”,这些叙述者已经确立了隐匿与中立的现代品格。茅盾还以惊人的艺术创造力,深入开掘叙述者的潜在职能:聚焦对象的自由转换、视点人物的精心选择、故意隐瞒信息制造悬念、客观化叙事创造反讽。这些极具实验性的形式探索,带来的是艺术上的巨大成功。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