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5篇
  1996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99 毫秒
1.
本文对瓦氏黄颡头骨形态作了详细描述,并对鲶形目续骨的退化和前鳃盖骨功能的转变进行了讨论。通过对鲿科、鲶科、鮡科、胡子鲶科和鲤科共8种鱼类头骨的比较观察,发现鲶类头骨的又一显著特征,即上枕骨上有一对三叉神经叉脊支神经孔。 瓦氏黄颡的头骨由125块(含软骨)组成,其中脑颅37块,咽颅86块(颌弓20,舌弓37,鳃弓31)。其头骨的主要特点可归纳如下: (1)无顶骨、后耳骨和下鳃盖骨; (2)腭骨呈棒状,后端游离,前端与上颌骨关节;上颌骨退化成短棍状以支持触须。 (3)上枕骨具发达的柄状上枕棘及腹脊,以及一对三叉神经叉脊支神经孔。 (4)前囟和后囟均存在,且较宽,表明其在进化上的原始性; (5)由泪骨、侧筛骨、筛骨、鼻骨和前颌骨构成的框架保护其发达的鼻囊; (6)由4对围眶骨和侧筛骨、额骨保护其较发达的眼; (7)前鳃盖骨与舌颌骨、方骨紧密关节,间鳃盖骨紧贴在上舌骨的外面,均参与悬器的形成; (8)鳃弓骨化不全,仅骨化出2枚基鳃骨、2对下鳃骨;相当于基一下鳃骨区域的其余部分终生保留为软骨; (9)具软骨性续骨。  相似文献   
2.
3.
这篇文章是对长吻(鱼危)骨骼的描述. 长吻(鱼危)是我国的一种经济鱼类.它们生活在河流的底层,其骨骼系统比鲤科鱼类有较大的变形. 颅骨有长的额骨形成船形结构.有后额骨,但无顶骨、续骨、下鳃盖骨及间鳃盖骨.前鳃盖骨缩窄为一斜的赘骨向内延伸,并连接成悬器的侧支架.上枕骨的长柄被坚固的关节在背鳍的第一根鳍条上. 梨骨、前颌骨和齿骨上都有一系列的牙齿,但上颌骨不具齿并异常特化为一小骨以支持触须. 舌颌骨、方骨和中翼骨发育良好,三叉形的(?)骨游离在梨骨的下面,围眼骨系缺乏.这些都是鲶形目的特点. 脊柱由40个脊椎组成.也许目的在于支持重大的颅骨,第一到第五个脊椎愈合成一复合的脊椎被连接在基枕骨上. 肩带坚实由上匙骨.匙骨.肩胛骨和鸟啄骨组成,有两块基鳍骨和11根鳍条在肩带的后面. 腰带只由一块基翼骨(盆骨)组成,有六根鳍条在基翼骨后面,  相似文献   
4.
5.
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 Gray),地方名大腊子、腊子。雄性体长可达250厘米,体重可达150公斤,雌性体长可达400厘米,体重可达400公斤,被誉为国际上的佳肴,是我国长江中的一种大型经济鱼类。为了发展和保护这种鱼类的资源,为了移养驯化这种鱼类提供科学依据,有研究它的必要。此外,中华鲟的形态结构和内部解剖的许多特点,对研究鱼类  相似文献   
6.
大鳍鳠的胚胎发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经人工催青、干法授精获得大鳍鱯的受精卵.其平均卵径2.65mm×3.00mm,吸水膨胀后达3.5—3.8mm,弱粘性.囊胚期才出现卵黄体的波状滚动;感觉器宫发生较早,尾芽分离时第一对须原基出现;出膜前6h左右已见体色素和眼色素;出膜仔鱼细长,全长7.0—8.0mm.水温26.5—31.5℃的条件下,从受精至孵出仔鱼历时50h57min.本文除记述胚胎发育各时期的外形变化、生理特性和表现行为外,还同长吻鮠、南方鲶、鲶、胡子鲶的胚胎发育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7.
黄尾密鲴(Xenocypris davidi Bleeker):有凡子、黄片,黄尾,泥凡等名称。黄尾密鲴适应力强,对于筑坝以后坝上河段的环境更为适宜。据访问,以前这种鱼在嘉陵江干流及东河都是主要经济鱼类,因近年大量捕捞、爆炸等原因产量因而下降。  相似文献   
8.
赤眼鳟的生物学简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赤眼鳟 Squallobarbus curriculus(Richardson)地方名红眼棒、胡串棒、桐杆子,在嘉陵江中分布较广,尤其是一级支流西河的产量较高,个体不大,肉质鲜美,是一种常见的经济鱼类,它具有产量高、食性广、易于养殖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长吻Leiocasis longirostris(Gunther)俗称江团,属于鱼纲中的鲶形目(Siluriformes)鮠科(Bagridae),近七年来,在对其亲鱼蓄养、人工繁殖和鱼苗培育试验研究中,发现这种稀有经济鱼类的形态学,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本文即是对长吻鮠脑和脑神经的形态描述,并与鲶科(Siluridae)、鮠科(Bagridae)、鮡科(Siso-ridae)、鲤形目(Cypriniformes)、鲈形目(Perciformes)、鳗鲡目(Anguilliformes)、合鳃目(Symbranchiformes)、鲟形目(Acipenseriformes)、鲨目(Selachiiformes)的脑和脑神经作了比较,提出了长吻鮠的脑和脑神经的形态,具有鲶形目共同的特征,而区别于以上各目,这是长吻鮠对其底栖生活的适应,亦可作为分类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描述了瓦氏黄颡、粗唇(鱼危)、乌苏拟鲿和大鳍鳠共4种鲶形目鲿科鱼类肾的外形,发现这4种鱼类的两肾有不同程度的愈合,愈合后的尾端形态:瓦氏黄颡和粗唇(鱼危)逐渐变细;乌苏拟鲿较尖长;大鳍鳠的肾在愈合后的尾端延伸最细长.4种鱼的头肾和肾都是分离的,但前3种鱼的头肾为一叶;而大鳍鳠的头肾个体变异较多,有的为一叶,有的为二叶,有的则为部分愈合的二叶.4种鲶形目鱼类的肾前面有索状肾组织存在,但存在的情况也不一致,因此认为,4种鱼类肾的外形确有种间差异,并首次在本文中描述了粗唇(鱼危)和大鳍鳠的肾脏形态有较大的个体变异.这与Ogawa提出的将硬骨鱼肾的外形分为5种类型,并将鲶类归为Ⅱ型肾的结论不同,而与Singhs,Sahais根据10种印度淡水硬骨鱼所提出的“肾的外形有很大的差异甚至在种内也有变异”的意见一致.作者还注意到鲿科中的长吻(鱼危)的幼体,体重100—150g的肾脏前端确有一条细长索状的肾组织与头肾相连,与Ogawa描述的两种鲶类相同,但 Ogawa所取两种鲶鱼材料的体长分别为120mm和80mm.我们认为均应属幼体范围,这是因为长吻(鱼危)的成体长索的前段退化,头肾与肾完全分离与其他4种鲿科鲶类一样.说明鲶类在随体长体重的增长,肾的形态亦会发生变化.因此,也不能如Ogawa所说单从肾的外形去探讨其系统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