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8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正>江西省东北部低山区的森林土壤,按我国现行土壤分类系统应归入红壤和黄壤;但是,实际上坡地中部以上的黄棕色土壤与上述红壤或黄壤的概念不符。以赣东北与南京近郊低山区几个土壤剖面的数据作出极小生成树图,可见赣东北低山坡地下部的红色土壤与中部以上的黄棕色土壤,是属于截然不同的两类。后者在性质上与南京低山坡地下部的、具有埋藏红层的土壤剖面接近,但二者成因不同。南京近郊低山坡地的土壤组合,自上而下为薄层土(性质近似于山东棕壤)和黄棕壤(老红土上发育的);而赣东北低山坡地的土壤组合,自上而下为黄棕壤(近代发育的黄棕色土壤)和红壤(古风化壳上发育的)。  相似文献   
2.
<正>前人和我们的研究表明,新构造运动与其他成土因素或条件一样,对土壤的形成和分布也有重大影响。由于升降运动所引起的剥蚀和沉积作用,是产生这种影响的根源。成土因素中的地形、母质和时间三者都受新构造运动的控制。在低山区,新构造运动是制约古气候残存影响以及近代气候作用强度的重要条件,它与母岩性质及其他成土因素或条件一起,可以造成一定的土壤组合模式。这些可能包括不同土类的组合方式,往往不是简单化的土壤地带性概念所能解释的。 我们根据地质文献和当地土壤调查资料,尝试论述江苏省低山区的土壤组合方式,说明宁镇宜溧间歇构造抬升区的主要土壤组合模式是薄层土—石质土—老红土—黄刚土;而连云港长期构造抬升区的主要土壤组合模式是山地草甸土或腐植质老红土一薄层土或石质土—黄棕壤或老红土。 我们认为,对于山林地区的土壤分类而言,按照土壤性状本身进行分类,并以土壤组合作为中小比例尺制图单位,是较为合理的。为此,除注意一般成土因素和条件外,应特别注意第四纪地质条件,包括古地理古气候变迁和新构造运动的影响,等等。  相似文献   
3.
<正>本文介绍国内外关于多元分析方法(包括多元回归,判别分析,聚类分析,因子分析和典范变量分析等)在森林土壤学中应用的事例。 在我国,多元分析在土壤学上的应用始于七十年代后期。一开始就有一些定量和数值化研究工作是与森林土壤及其水分状况分类、森林土壤生产力评价和森林土壤障碍性因子诊断等课题有关。例如,对东北地区灰化土与暗棕壤的判别,用模糊聚类法进行华北褐色森林土的数值分类,用系统聚类法将南京附近杉林下黄棕壤的湿度状况进行归类,对江西省杉林下土壤障碍性条件的判别分析,以及用多元回归对南方杉木林或其他树林下土壤生产力的评价,等等。  相似文献   
4.
江苏省至江西省东北部各低山区森林土壤33个代表剖面的数据表明,土壤类型及其分布并不完全符合经典地带性规律。按气候与地貌分层作出的排序图显示,在这个湿润暖温带到亚热带的过渡地区内,土壤分布至少同时存在两种水平地带谱,一种表现在山麓或阶地古风化壳上,另—种则涉及坡地近代侵蚀面上的土壤。这两种水平地带谱在平面上实际上形成一种双重(或甚至多重)水平地带性交叠的格局。  相似文献   
5.
杉林连栽对土壤养分的影响及其反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在福建南平溪后村的暗红壤上,选择土壤形态性质相同、而杉木连栽次数不同的林地组成生态系列,进行横向比较。调查分析表明,杉林连栽过程中,由于生物学特征或林业措施的影响,导致土壤磷酸铝、铁、钙盐,交换性钾、钙,以及一定程度上全氮含量的下降;并且因为皆伐和造林过程中的土壤侵蚀,使表土层变薄,从而导致土壤中各种养分贮量(包括有机质、氮和各种灰分元素)的大幅度降低,结果是杉木生长量也逐届递降。相关分析表明,在土壤的上述两种变化中,后者对减产的作用远大于前者。  相似文献   
6.
<正> 引 言 土壤分类单元间亲疏关系或从属关系的数值评定,即土壤的数值分类,是以土壤分类指标(主要是属性指标)、的数值化为基础,通过对各单个土体(pedon)调查资料和数据的获得、整理和运算,形成一种以数值为依据的土壤分类体制。土壤的数值分类系统可以独立应用,便于用电子计算机贮存信息、制图和鉴定待测土壤;但在目前的发展水平上更多地是用数值分类方法来论证或评定现有的直观土壤分类系统,把主观比土的结果置于数值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检验。从本世纪六十年代起,国外就有一些土壤学者开展土壤数值分类的研究工作;1978年中国土壤学会举行全国土壤分类会议以来,这种数值方法在我国也逐渐有了可喜的发展。本文是同时运用以主分量分析为主、结合聚类和回归分析的几种多元分析方法,探讨南京附近低山丘陵区林业用地土壤分类和生产力评价问题。这项工作的目的,一方面是探索综合应用这些方法的可行性及其实际效果,另一方面是把现有的江苏南部低山丘陵区土壤分类方案,置于这些数值方法综合应用的基础上作一次检验,以进一步论证其合理性。 这里所说的现有分类方案,是指我们在1978年拟订的一个,具有7个土类24个土型,主要是根据母质类型和土壤属性,适当参照我国现行土壤分类规范而制定(表1),并且作过一些土壤生产力评价的尝试。这个以直观对比为基础的分类方案,是为林业利用目的而制订的,但并不背离现代土壤发生学的原则。下文通过主分量分析而形成的排序作进一步论证。  相似文献   
7.
<正> 随着林业生产的发展,肥料使用量逐渐增加。为了更直接地了解施入肥料的效益,我们应用~(15)N和~(32)P标记法研究黑杨派无性系(Populus×euramericana cv.Ⅰ-214,P.×eura-mericana cv.‘San Martino’(Ⅰ-72/58),P.deltoides cv.‘Harvard’(Ⅰ-63/51),P.deltoides cv.‘Lux’(Ⅰ-69/65)和湿地松(Pinus elliottii)苗木对硫酸铵、过磷酸钙肥料的吸收、利用等状况,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油茶是我国主要木本食用油料作物之一,国家计划在北方发展核桃,在南方发展油茶,以满足人民对食油日益增长的需要。全国现有油茶5,300万亩,其中成林3,500万亩,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新造幼林1,800万亩,预计至1962年每年可产茶油3,600——5,400万担(每亩产油100——150斤),今后国家还计划在3——5年内陆续发展至12,000万亩,预计成林后每年可产茶油24,000万担(每亩产油200斤)。目前一般产量虽不高,1957年全国平均每亩产油7斤,1958年预计15斤,1959年要求30——40斤,但在工农业大跃进的形势下,全国各地已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