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8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2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6 毫秒
1
1.
研究了不同载荷条件对双金属复合带锯条的锯切寿命及断口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低载荷条件下,锯切寿命取决于背部材料疲劳性能,裂纹扩展初期呈沿晶开裂形貌特征;高载荷条件下,锯切寿命取决于齿部材料的耐磨性能,裂纹扩展初期呈穿晶准解理开裂形貌特征,这些现象均与氢脆有关。  相似文献   
2.
聚氨酯水分散体合成用原材料选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考察树脂水分散性、耐水性及力学性能等方面的特征,讨论了聚氨酯水分散体合成时原材料的选择.研究表明,合成中使用的聚酯二醇分子量(Mn)大小、合成预聚体时原材料的-NCO与-OH物质的量之比值(-NCO/-OH)、树脂中羰基含量、预聚体中-NCO与扩链剂中-NH2物质的量之比值(-NCO/-NH2)、中和度对聚氨酯水分散体及胶膜性能具有很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顶锻压力对双金属带锯条基体闪光焊缝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顶锻压力对焊缝抗拉强度影响不大,并随顶锻压力提高而延伸率增加,但均显著低于母材;随顶锻压力提高,焊缝组织中先共析铁素体逐渐减少,这均与焊接冶金反应中所产生的熔渣夹杂物未被排除干净而残留于焊缝中有关。顶锻压力以不低于1.64kN为佳。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铝锂合金2091锻造材料的力学性能。结果表明,固溶处理后经5%冷锻变形和170℃、2h 190℃、6h双级时效,可使材料获得较好的强度和塑性;预冷变形使时效过程增强,达到峰值强度的时效时间缩短;在时效时间为12h情况下,K_(IC)值随时效温度的升高而降低。预冷变形促使过渡相S′(Al_2CuMg)沿位错亚结构弥散析出、抑制δ′(Al_3L_3)相粗化和δ′的无析出带(PFZ)变窄,是铝锂合金锻造材料强塑性改善的重要原因。而提高时效温度,加速扩散过程,促进δ′相粗化和PFZ变宽,则是K_(IC)降低的可能原因。  相似文献   
5.
铝合金压铸件尺寸失稳问题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对高精度要求的构件尤其重要。本文主要研究失稳的机理。通过高温时效或分级时效消除压铸激冷中残留的热应力,并使合金中存在的过渡相完全转变成平衡组织状态,从而达到残余应力低、组织稳定及尺寸稳定的目的。通过金相组织的观察、点阵常数千Ⅱ电阻率的测定以及相应组织状态的应力测量结果表明,原时效制度下合金组织未达到平稳状态及应力分布不均匀是造成压铸件尺寸失稳的原因。采用本研究的时效制度能降低应力水平和不均匀分布,并稳定组织,可完全消除尺寸失稳现象。同时本研究的时效制度具有节能省时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6.
为探索铜合金热挤压用耐热模具材料的生产工艺,将粉末用机械球磨法混合,在石墨模中于1 300~1 350 ℃时热压制备了Ti(C, N)p/Ni复合材料试样,并对试样进行了热循环处理,在900 ℃加热1 h,再在室温下冷却1 h为1个热循环周期,测定了试样的抗弯强度、硬度和内应力,并结合复合材料试样的显微组织变化情况分析了热循环处理对复合材料的抗弯强度、硬度和内应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热循环次数从0次增加到200次,复合材料的抗弯强度从2.38 GPa降低到1.78 GPa;内应力由循环50次时的20 MPa减小到热循环100次时的5 MPa;HRA硬度平均值为80.85,硬度基本保持不变.这表明,用石墨模具热压法制备耐热金属陶瓷颗粒复合材料是可行的,为耐热模具材料的工业生产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Al-2.2Li-2.2Cu-1.5Mg-0.12Zr合金的冲击韧性α_k与温度T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本实验温度范围(90~573K)内,室温(303K)下α_k值最小,α_k-T曲线以303K和223K为界呈V形和倒V形分布,室温下冲击试样主要是沿晶断裂,而223K时主要是穿晶断裂.  相似文献   
8.
探讨了淬火工艺对双金属带锯条齿部和背部材料的微观组织与力学性能、实际锯切寿命及断口形貌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淬火工艺对双金属带锯条背部与齿部材料的组织与力学性能有影响,尤其对背部材料的影响较明显.降低淬火冷却速率,使背部材料塑性以及抗疲劳性能有一定的下降,这主要是由于淬火后孪晶马氏体(含板条内微孪晶马氏体)量有所增加,回火后,使孪晶马氏体发生退化产生脆性片状碳化物,进一步增加了回火脆性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