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2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长期以来,建立在坚实生理学证据之上的底-顶加工说和特征检测理论在视觉研究中占主导地位。对于顶-底加工人们只能靠一般常识,即知识或经验通过激活记忆中的神经表征影响视觉过程。但是近年来,来自人和猴的研究为顶-底的加工提供了实验证据。 首先位于猴腹侧加工系统内的物体和面孔视觉记忆表征,提供了神经编码是怎样创立、组织和再激活的最佳实验证据。联想性编码是通过学习由一些具有特殊功能的神经元建立的,这些神经元具有将时间性关联刺激的表征联系起来的能力。其次,不仅来自视网膜的底-顶信号,而且来自前额叶的顶-底信号都能触发联想性编码的提取,既可以作为有意识回忆的神经基础,又是顶-底加工影响视觉过程的基础。脑损伤病人研究、具有高时间分辨率的人类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MRI)和猴fMRI研究以及猴细胞电生理分析相结合,将进一步加强人们对视觉脑机制的全面理解。  相似文献   
2.
以恒河猴为被试,选择人类面孔、几何图形和食物3个范畴的刺激。为使恒河猴按照实验设计进行反应,经过了3个连续训练步骤(同时辨别、相继辨别和重复启动范式)。结果表明,恒河猴通过训练,能和人类共享一种重复启动实验范式,且正确反应率达到90%所需训练时间具有刺激范畴依赖性。讨论了恒河猴重复启动实验范式学习的影响因素和意义。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