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8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近20年来,研究生物固氮以共生固氮为重点,除了进一步发挥根瘤菌、兰藻和弗兰克放线菌的共生有效性和扩大它们的寄主范围外,发掘新的共生固氮和联合固氮资源是一重要方面。“联合”(association)固氮作用或“半共生”(Semisymbiotic)固氮作用首先由 Hardy 和 Holsten 提出。联合固氮是介于自生固氮和共生固氮的中间类型,固氮  相似文献   
2.
茯砖茶“金花”菌生长条件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刘作易  秦京 《贵州科学》1991,9(1):20-24
茯砖茶“金花”菌谢瓦氏曲霉间型变种生长的pH值范围在pH3—pH6,最适生长为pH5:最高生长温度为38℃,最适生长温度为30℃,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两种单孢子萌发率接近,前者为17%,后者为18.5%,两种单孢菌落特征一致,长势一致,均能产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孢子的有性型和无性型在特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该菌为同宗结合。  相似文献   
3.
细菌——植物叶际联合固氮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生态学观点来看,自然界存在着三种生物固氨体系:自生固氮体系,如自生固氮菌在土壤中或培养基中独立生活时固定分子态氮;共生固氮体系,如根瘤菌和豆科植物共生时才能固定分子态氮,或者只在共生条件下才表现旺盛的固氮作用;联合固氮体系,是自生固氮体系与共生固氮体系的中间类型,固氮菌与相应联合的植物之间有较密切的相互影响,但既不同于典型的共生固氮体系,因为它不形成根瘤一样的特殊形态结构——根瘤,也不同於自生固氮体系,因为它有较大的寄主专一性,并且固氮作用比  相似文献   
4.
植酸(简称P.A.)是1872年Pfefr首先发现的,1969年,L.F.Johnson和M.E.Tate确定了其化学结构式(如图)。植酸广泛存在于粮食作物中。大麦、粗米中含有植酸1.0~2.0%,大豆中含有3.5~3.7%。它是谷物种子发芽和生长不可缺少的物质,在食品工业上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在酿酒上的应用研究尚未见过报道。笔者首次对植酸与白曲糖化力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嗜热性细菌     
1879年,米奎尔(P.Miguel)从法国塞纳河中首次分离到能在70℃高温中生活着的细菌,这种不可思议的现象引起了科学工作者的极大兴趣。在这之后,人们陆续从堆肥、土壤、河流、温泉、火山等地分离到多种嗜热性细菌,尤其是1982年,Stetter报道他从海底火山区分离到一种在80℃以下不能生长,最适生长温度为105℃的细菌。更令人吃惊的是,1983年,Baross等宣布他们在距海平面2650m深处的东太平洋底喷热水口处,分离到能在265个大气压下和250℃的高温下生活的细菌。在这样高的温度下细菌  相似文献   
6.
本文采用麸皮培养基和修改后的Rowe合成培养基,研究了茅型大曲中一株优势嗜热细菌——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 formis)的蛋白分解力和对外源氨基酸的需求情况。结果表明,不同温度下培养,嗜热细菌分解原料蛋白质形成游离氨基酸的相对含量明显不同;在合成培养基中,实验菌株随培养温度的升高,对外源氨基酸的需求增加。从微生物角度解释了高温制曲产香的原理。  相似文献   
7.
羊肚菌的生态及分类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正海  秦京 《贵州科学》1993,11(3):75-76,74
羊肚菌(Morehella)是一类分布广泛、营养极其丰富的大型食用真菌,本文报道有关羊肚菌生态及分类学上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8.
连宾  秦京 《贵州科学》1992,10(2):61-66
本文采用十株嗜热细菌分别进行单菌种、混合菌种以及添加沸石制曲发酵,测定了发酵物中营养成份的含量,分析了发酵物总氮水平的提高原因。根据对成曲感观品闻的结果表明,嗜热细菌产香与发酵物中粗蛋白、粗脂肪含量的增加有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