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系统科学   1篇
综合类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秦岭中低山区山地景观格局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遥感和景观生态学的方法,通过对1994、2004年两期遥感影像的解译分析,试图了解秦岭中低山区板凳河流域10a间景观格局变化及驱动力。结果表明:10a间有林地景观在板凳河流域内分布最广,占有绝对优势,其中天然次生有林地面积最大;10a间板凳河流域景观格局变化主要以景观斑块类型面积和景观破碎度变化为主要特点,其中景观斑块类型面积变化主要表现为人为影响林地、荒草地景观面积的增加,天然次生有林地、旱地景观面积的减少;景观破碎度变化主要表现为天然次生林地、人为影响林地、荒地3种景观斑块类型的破碎度的增加和旱地景观破碎度的减少;政策法规的导向作用和人为活动的干扰作用作为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决定了生态环境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目的 为汉丹江典型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在对历史资料及数据分析的基础上,以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汉丹江流域丹凤县陈家沟小流域为典型案例进行分析.结果 陈家沟小流域水土流失以水力侵蚀为主,多发生在坡耕地和疏幼林区,水土流失随季节的变化呈现夏秋多、冬春少的时间变化规律,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呈现垂向空间变化规律.结论 应采取以生态修复措施、工程措施和封育措施为主的水土流失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陕南汉丹江流域水土流失类型区划及分布规律,为其综合治理提供理论支持.方法 历史和遥感等文献资料的综合分析.结果 汉丹江流域可以划分为6个水土流失类型区,水土流失时间、空间分布规律明显.结论 针对汉丹江流域丰水年和枯水年时间变化特点,地带性侵蚀规律,在低山丘陵区以营造生态林为主,在河谷平川区以水土保持工程措施为主,在高山中山区以预防保护,生态自我修复为主的水土保持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陕西省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现状评析,谋求今后陕西自然保护事业能快速健康地发展。方法采取理论分析与野外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在对陕西省自然保护区进行广泛考察的基础上,从自然保护区的类型结构、空间布局、旅游开发等方面对陕西省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现状进行评价。结果发现陕西省自然保护区在建设和管理方面存在发展速度缓慢、类型结构不完善、空间布局不合理等缺陷。结论具有针对性地提出全面统筹自然保护区建设、在提高自然保护区数量的同时,应重视质量的提高、处理好自然保护区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等措施。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