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4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1.
扬子地区上奥陶—下志留统生物钡特征及其古生产力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扬子地区上奥陶统五峰组和下志留统龙马溪组Ba和Ti元素的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扬子地区五峰组和龙马溪组钡质量分数为855.63~1872.33mg/kg;采用标准陆源物质扣除法获得的生物钡质量分数为612.17~1711.81mg/kg,占总钡质量分数的60.74%~91.98%,平均为76.73%.总钡和生源钡含量变化趋势明显,均在五峰组上部明显升高.根据钡的古生产力计算模型估算了古生产力状况,并探讨了古生产力变化的影响因素,认为五峰晚期古生产力升高与当时全球气候变冷所引发的上升洋流和海平面下降事件有关.  相似文献   
2.
分析朝长地区扶余油层的油气来源,并对成藏特征进行系统总结,预测油气有利勘探区,为该区勘探部署提供了理论支持.应用烃源岩评价、油源对比技术分析了油气来源;应用流体势恢复、疏导体分析、油水关系、油藏类型分析及成藏主控因素分析等多种方法对扶余油层的成藏特征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朝长地区扶余油层中的原油主要来自三肇凹陷与宾县—王府凹陷2个高势区的成熟源岩,在流体势的作用下,油气通过南西—北东向展布的砂体与近南北向分布的断裂带侧向运移到低势的朝长地区,该区整体呈现上油下水特征,源储压差决定油柱高度,正向构造背景控制油气富集.扶余油层河道砂体是有效储层,控制了油气藏的分布.该区主要发育构造、岩性-构造、岩性、断层-岩性、构造-岩性共5种油气藏类型,存在自源超压上生下储短距离垂向运聚、近源常压-负压中距离侧向运聚2种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3.
对扬子地区上奥陶统五峰组和下志留统龙马溪组Ba和Ti元素的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扬子地区五峰组和龙马溪组钡质量分数为855.63~1872.33mg/kg;采用标准陆源物质扣除法获得的生物钡质量分数为612.17~1711.81mg/kg,占总钡质量分数的60.74%~91.98%,平均为76.73%.总钡和生源钡含量变化趋势明显,均在五峰组上部明显升高.根据钡的古生产力计算模型估算了古生产力状况,并探讨了古生产力变化的影响因素,认为五峰晚期古生产力升高与当时全球气候变冷所引发的上升洋流和海平面下降事件有关.  相似文献   
4.
大庆长垣扶余油层具有较大的资源潜力,是下步增储上产的重点地区之一,针对该研究区,运用各类地质、地球化学、试油、钻井、录井及分析测试数据,结合沉积学研究与数值模拟技术分析大庆长垣扶余油层的油气成藏条件与主控因素。研究后认为,该区扶余油层的油源条件、沉积与储层条件、运移条件均较好,是成藏的主要条件,为油气的形成与富集提供了前提条件;大庆长垣扶余油层的油藏类型以复合油气藏为主,岩性与断层油气藏次之,背斜油气藏较少,复合油气藏主要发育于大庆长垣中央隆起的两翼,岩性和断层油气藏全区都有分布,背斜油气藏主要发育于大庆长垣中央隆起顶部附近;生油凹陷、储层岩性、断层是该区扶余油层成藏的主控因素;油气的成藏模式有单向供油侧向运聚模式、双向供油侧向运聚模式与上生下储垂向运聚模式3种。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