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2篇
  2018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采用石墨烯掺杂的Cu-有机骨架化合物(Cu-MOF)复合材料(Cu-MOF/r GO)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研究其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在充放电电流密度为50 m A/g时,充放电循环50次后,材料的放电比容量可达到520m Ah/g.同时该材料也显示出较好的倍率性能和较高的库仑效率.Cu-MOF/r GO是一种具有前景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相似文献   
2.
金属有机骨架化合物是一种由金属离子与有机配体通过配位键或共价键合成的新型的电极材料。然而,其低的电子导电率和严重的不可逆锂存储制约了该材料在锂电池领域的实际应用。石墨烯具有一系列独特属性,如高的导电率、高表面积、化学稳定性,机械强度和柔韧性,多孔结构。通常用来掺杂在电极材料中以提高循环性能和增加电池的容量。在本实验中,我们研究了Cu-MOF掺杂石墨烯(Cu-MOF/RGO)作为锂电负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在充放电电流密度为50 mA g-1时,充放电循环50次后,材料的放电比容量可达到520 mAh g-1。同时该材料也显示出较好的倍率性能和较高的库仑效率。由此可以看出Cu-MOF/RGO是一种具有前景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相似文献   
3.
采用二维TRS方法研究了161^Lu原子核中新发现的一条强布居带X2的三轴超形变特性,从理论上得到一组平衡形变值,证实其存在三轴超形变.通过分析组成总位能面的各部分能量,指出形成这条具有正宇称的三轴超形变带的微观机制:主要是中子壳修正能的作用,同时转动能和高j闯入轨道的形变驱动效应,尤其是质子i13/2和中子i13/2准粒子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根据TRS理论计算了36个原子核的位能面,并预言了一组三轴超形变原子核  相似文献   
5.
采用投影壳模型(Projected Shell Model,PSM)方法计算了98,100Sr同位素基带的能量并与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同时也研究了98,100Sr同位素基带的跃迁能量以及运动学和动力学转动惯量.研究表明,在98,100Sr原子核基带中出现的全同跃迁实验现象在理论计算中得到了很好的再现,充分说明了这两条转动带在低自旋时为全同带.  相似文献   
6.
从理论上研究了187,189Tl的原子核形状,形变和对力由形状对关联自洽方法处理.通过理论计算给出了总的位能面(TRS),单粒子能量由形变的Woods-Saxon势得到,对力由Lipkin-Nogami(LN)方法处理.实验结果在计算中得到了很好的重现.集体扁椭球转动和高K长椭球转动同时存在于187,189Tl原子核中,计算中还预言了超形变长椭球形状的形变参数,分析了原子核转动惯量变化的微观机制,对187,189Tl原子核的形状的形成和演化给出了一些理论解释.  相似文献   
7.
采用PSM方法对102Zr原子核的能带进行了理论计算, 很好地再现了实验结果. 另外, 通过对晕带, 准粒子转动带, 边带的能量, 带头对应组态的分析, 得出了形成这些轴对称形变带的微观机制: 低激发形变带主要是位于N=4和N=5壳层上的高j侵入态1g7/2和1h11/2引起的; 特别是v5/2-[532], v3/2+[411]和v3/2+[413]轨道上的准粒子对该原子核形变的发生起了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从理论上研究了^187,189Tl的原子核形状,形变和对力由形状对关联自洽方法处理.通过理论计算给出了总的位能面(TRS),单粒子能量由形变的Woods-Saxon势得到,对力由Lipkin-Nogami(LN)方法处理.实验结果在计算中得到了很好的重现.集体扁椭球转动和高K长椭球转动同时存在于^187,189Tl原子核中,计算中还预言了超形变长椭球形状的形变参数,分析了原子核转动惯量变化的微观机制,对^187,189Tl原子核的形状的形成和演化给出了一些理论解释.  相似文献   
9.
~(102)Zr原子核能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PSM方法对102Zr原子核的能带进行了理论计算,很好地再现了实验结果.另外,通过对晕带,准粒子转动带,边带的能量,带头对应组态的分析,得出了形成这些轴对称形变带的微观机制:低激发形变带主要是位于N=4和N=5壳层上的高j侵入态1g7/2和1h11/2引起的;特别是v5/2-[532],v3/2+[411]和v3/2+[413]轨道上的准粒子对该原子核形变的发生起了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利用两步模型,计算了在不同碰撞能量下30^Si+^238U反应的准裂变质量碎片分布.这是第一次尝试用两步模型去计算准裂变碎片质量的分布.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相比,符合得非常好,说明了该模型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