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2篇
  199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 毫秒
1
1.
王家睦  汪一平 《广西科学》1997,4(4):316-318,324
用溴化乙锭诱发质粒,溴化乙锭不同浓度对棒状杆菌基因组起不同作用,低浓度无作用;高浓度消除质粒,适中浓度能诱发质粒,本试验诱发出4种大小不同质粒,转种5代质粒消失。  相似文献   
2.
发现细菌中的质粒(Plasmid)已经有40年的历史了,开始只在大肠杆菌中发现有质粒,现在已普遍接受大多数细菌都有质粒这样的观点了,质粒的定义正在被推广,泛指那些不依附于细菌染色体,能够稳定遗传的DNA分子。质粒是分子水平的生命体,对宿主细菌并非必需的,然而有的质粒能够赋予宿主某些遗传特性,如抗药性,降解有机物,产生细菌素、致病性等,增加细菌对环境的适应力。 70年代,质粒生物学发生了重大变革。质粒首次被作为基因载体,在原核细胞中表达了真核基因,显示出了质粒对物种改造的巨大潜力,并终于导致了70年代后期生物工程(Biotechnology)的兴起。传统的发酵工业也受到了冲击,发酵工业不再是“发酵技术”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