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4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5篇
系统科学   1篇
丛书文集   3篇
教育与普及   7篇
理论与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139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6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5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3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就我区的双语教学现状,发展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进一步提出了双语授课的意义与作用。  相似文献   
2.
西藏大学地处少数民族地区,新闻教育有其独特的地域特色。文章认为在保持、发扬这一特色的同时,针对我区新闻事业发展趋势与学生实际,有必要增设涉及广播电视媒体的课程,加强实践锻炼;增设口语课程,针对专业特点进行口语训练;加强思辨能力的培养,使之贯穿实践教学的始终。  相似文献   
3.
着重阐述了日中机器翻译中可保留歧义关系(RSA)这一新概念及其处 理手法.所谓可保留歧义关系是指即使不消除原输入文中授受构造上的歧义 性也能生成反映原文意思的译文关系.具体而言,就是研究由并列助词[]、 连体助词[の]和名词构成的名词短语及由用言连体形构成的句子中授受构 造上的可保留歧义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新的翻译方法.从技术论文 的2 919个句子中抽出了含有上述可保留歧义关系类型的句子806个进行了 翻译实验,正确率为97.7%.从而确认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二维层状半导体材料,尤其是少数原子层时,其光电性质与晶格结构密切相关,采用合适的表征方法是关键。本文通过使用机械剥离的方法,得到了不同层数的二硒化锡,并利用光学二谐波和拉曼光谱的表征研究了其晶体结构的性质。通过二谐波准确确定了二硒化锡的晶轴,分析了厚度对二谐波的影响,为确定材料的晶格结构提供了一种纯光学的手段,同时为发现二硒化锡其他非线性光学性质提供了可能性。通过拉曼光谱,发现二硒化锡层间振动模式对厚度和温度变化均较为敏感,表明二硒化锡可应用于大范围内温度的原位监测。  相似文献   
5.
文章对藏族风格二胡独奏曲《金珠玛米赞》、《洁白的哈达》、《北京有个金太阳》和《洁白的哈达》四部作品的创作背景、风格特色、曲式结构、演奏技法等进行了分析,提出对与作品演奏相关的音乐意象、表情、情绪控制等的准确把握也是演奏成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具有负重合量的气动伺服阀特性及各节流口的流动形式.理论分析和实验结果表明:具有均等负重合量的气动伺服阀的零位压力约为供气压力的80%;当供气侧对称不均等负重合量小于排气侧负重合量时,零位压力小于供气压力的80%;当供气侧对称不均等负重合量大于排气侧负重合量时,零位压力大于供气压力的80%;具有对称均等负重合量或对称不均等负重合量的伺服阀的最大泄漏量发生在零位附近.  相似文献   
7.
举世闻名的布达拉宫是西藏的标志性建筑,也是西藏文明的象征。在一千余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布达拉宫的建筑规膜发生了巨大变化。文章试图从吐蕃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中提取有关布达拉宫的零星记栽,分析自吐蕃时期布达拉宫建筑规模的变化,为还原布达拉宫的原貌提供一些历史的线索和依据。  相似文献   
8.
鲁胜章  何建设  次邛 《甘肃科技》2010,26(19):38-41,89
东巧兹格塘错一带位于羌塘盆地中部,是青藏地区重点找油远景区。笔者利用层序地层研究方法,在对研究区中上侏罗统地层基本层序研究的基础上,厘定出三个I型不整合面,划分出五个层序,从而建立起研究区的岩石地层格架,以期服务于更进一步的石油勘查工作。  相似文献   
9.
文章通过部分文献资料和实物资料分析“玛尼堆”和“敖包”的起源。笔者认为有关这两种不同文“化象征”的起源涉及远古的中原文化、印度文化、蒙族文化以及藏族文化。藏传佛教在蒙古地区的兴起标志“着血祭敖包”的结束,也标志“着敖包”“和玛尼堆”的另外一种相互包容关系的发展。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敖包”和“玛尼堆”是千古传诵蒙藏民族深深友谊的一种象征与标志。  相似文献   
10.
为获得眼镜王蛇(Ophiophagus hannah,简称Oh)蛇毒α-神经毒素(α-NT)的基因序列,依据眼镜蛇科不同毒蛇种类来源的α-NT基因有较高的同源性,设计1对上下游引物,为克服引物带来模糊扩增,在蛋白编码部分再设计1对上下游特异引物,用Nacleospin RNA Kit法从3条活眼镜王蛇毒腺中提取mRNA,以3′端引物合成的cDNA作为模板进行PCR扩增反应,测定产物的核苷酸序列,得到全长474bp的眼镜王蛇cDNA基因核苷酸序列。该核苷酸序列的信号肽与眼镜蛇树属Pseudonnaja textilis(Pt)、海蛇Laticauda semifasciata(Ls)100%同源,与眼镜蛇南洋亚种Naja sputatrix (Ns)、银环蛇(Bungarus multicinctus)(Bm)96.8%同源;蛋白密码部分有83.3%与Ns、79.2%与Pt、76.4%与Ls、74.1%与Bm同源。信号肽后紧接着的72个氨基酸有90.3%与已发现的眼镜王蛇毒长链α-NT Toxin a同源,大约有73.6%与Toxin b、69.7%与Oh-4、66.7%与Oh-5、56.9%与Oh-6A和6B同源,并与α-银环蛇毒素54.2%同源。说明新发现的眼镜王蛇cDNA是一条长链α-NT基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