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7篇
  2011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演讲是一门实用性言态表达艺术,凡演讲总要为着一定的实用目的、针对某个问题而发.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的演讲中曾经指出,一个革命者写文章、发表演说,“总得要提出一个什么问题,接着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2.
《枣庄古代史纲》,堪称地域性通史的范例。中华上古史,实际上是华夏东夷两大族群交互斗争、融合的历史。枣庄地域是东夷文化的重要滥觞地之一,更是夷夏融合的典型地域。史纲以开放的视野,采取“夷夏东西”说对枣庄政区、人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即社会生活的诸方面,全面展开历史性纂述,通观百代,波澜壮阔,彰显出鲜明的枣庄特征,给读者新知的同时,也给读史者以深刻的心灵的启迪。中华民族自秦汉肇基,隋唐宋是发展时期,明清是全盛时期。《史纲》对每个时期的重点史实,都有简劲的勾勒。不仅重点突出,隐显得当,且一脉贯穿。这不但有益于读者执简驭繁,深度掌握历史知识,也给今后枣庄近现代史的编纂留下了榫枘可接的机翘。《史纲》的“叙事之工”,“文采之富”,致使诸多记述已成史笔。其思想价值和学术价值,或将历久而不衰。  相似文献   
3.
对立统一的法则,也是思维的根本法则。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言语是思维的轨迹。言语修辞属于动态的语用范畴,千变万化的修辞意识和手段,往往表现为对立统一的关系。汉语是一种表现力极强的语言,其修辞中对立统一的现象大体表现在四个方面:修辞与语法之间  相似文献   
4.
初学演讲者往往有单纯追求演讲技巧的倾向,懒于通过学习充实提高自己,不愿在演讲内容上下功夫.或请人写稿,或根据别人的讲稿改写,因而话不白衷.充其量是讲别人的思想观点,没有个性,没有针对性.这样演讲予人于己都没有益处.忽视演讲内容的不良倾向,不仅青年学生中有,就连一些领导干部的讲话或演讲也常有“空话连篇,言之无物”的新八调,特别是有些领导干部的讲稿,  相似文献   
5.
《周易》中说:“言有序。”序就是次序和条理。说或写,次序和条理很重要。“并缩”与“并展”就是讲究次序和条理的修辞方法。并缩,有人称“双提分承”,有人称“合叙”、“合说”,最近电大古汉语教材中称“并提”。这些名称都只能表现这种句式特点的一个方面——或并(提),或合(说);而不能表现其多项并提和几句话合缩成一句说的特点。并展,则在公开发表的文章中压根儿还  相似文献   
6.
演讲,是鲁迅手下具有特殊战斗意义的武器。鲁迅一生中,频繁地投入演讲活动,影响深远。从1912年到北京教育部任职开始,止于1936年在上海逝世,据现有的考证资料统计,鲁迅曾作过67次演讲和讲话。鲁迅“南朔奔波,所阅颇众,聚感积虑,发为狂完”之演讲,明确回答现实中的政治问题和其他社会问题,确定地表明自己的态度、见解和观点,实际构成了一部辉煌不朽的政论。鲁迅演讲的政论性,大体可概括为三个方面,即:(1)命题重大,为时而发;  相似文献   
7.
鲁迅无意做演讲家,也没有专力研究过演讲的理论和技巧。但事实上他是一位杰出的、天才的演讲家。演讲是鲁迅整个革命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他的言论中,关涉到演讲方面的论述虽不太多,却每每切中要害,入木三分,精辟而独到。鲁迅对演讲内容和演讲形式的深刻见解,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第一,遵命演讲,“老生常淡”。鲁迅说:“我的演讲,真是‘老生常谈’,而且是七、八年前的‘常谈’”。“老生常谈”,意有两层,除了自谦的一层意思外,另一层则是指一些重要思想或言论的反复出现。诸如“痛打落水狗”的主张,“韧”性的战斗精神的鼓吹,对尊孔复古之徒的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