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8篇
  2023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实践教学在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城市环境生态学是研究城市人类活动与周围环境之间关系的学科;鉴于其综合性特点,在该门课程的实际教学中,设计基础认识、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专题讨论四大板块,并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能有效地增强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六安市自然、人文旅游资源进行了评价,分析了旅游客源市场。对本区旅游交通网络建设和旅游开发总体布局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随着旅游信息化的升级,智慧旅游成为我国各地旅游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和理论研究的前沿问题。将皖西文化旅游资源融入到智慧旅游当中,从价值观念、政治稳定和民主化、人的发展旨趣、人口等方面分析皖西地区文化旅游资源的教育功能,并对涉及其中的各主体的探讨以实现智慧旅游下的皖西文化资源的教育功能发挥,对当前转型的中国社会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4.
当前乡村聚落正面临转型和空间重构,村镇体系已经成为亟待研究的重要命题.本文基于分形的相关理论和方法,以皖西南溪镇为实证区域,对大别山区村镇体系的空间特征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南溪的村镇体系结构一定程度上服从Zipf定律,村镇体系规模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调整.(2)无标度区范围跨度狭窄,村镇体系的分形发育不完善,其空间分布既非高度集中也非均匀分布,呈现出中间状态.(3)山区村镇的职业结构分化显著.从业人口中,职业结构分化显著,这将有利于山区城镇化的推进和村镇体系的空间优化,而非从业人口基本是老人和留守儿童,在今后的山区居民点调整中应给予充分关注.  相似文献   
5.
1997~2006年重庆市生态足迹动态分析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足迹是分析国家或地区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指标。本文依据重庆统计年鉴^[1]等自然资源生产与消费数据、人口数据,采用可变世界单产法计算了1997-2006年重庆市生态足迹。结果表明在研究时段内重庆市人均生态足迹由2.3540059hm^2升至2.9084383hm^2,增长率为23.55%。与同期不断减少的生物供给力相比较,计算出重庆生态赤字在逐年加剧,人均赤字由1.85755hm^2上升至2.44216hm^2,增长了32.92%,并分析了重庆各类土地生态足迹、生物供给力和生态盈亏变化的原因,针对生态足迹及生态赤字的影响因素,提出解决重庆生态赤字加剧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活化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是实现文化振兴不可或缺的内生力量.基于安徽省国家级与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采用最邻近指数、核密度等空间分析方法探究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特征;通过调研利用AHP-模糊综合评价法分析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价值评价等级.结果表明:(1)安徽省非遗项目涵盖到名录中的全部10种类型,传统技艺类占比最高;(2)安徽省两级非遗项目在空间分布上总体呈现典型的强集聚型分布特征;(3)安徽省国家级与省级非遗在地理空间分布上分别形成了“一核多团”与“一核两带”的分布特征;(4)在安徽省非遗资源评价指标体系中,文化地域特色、文化研究价值、资源稀缺与独特性等指标权重排序靠前,是影响安徽省非遗旅游开发价值的重要因素;(5)安徽省非遗综合评价值为2.715 5,旅游开发价值较高,但非遗的社会效应有待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7.
城市土地利用方式以及土地利用强度的变化影响着城市交通网络系统的布局和交通运力的调配。从土地利用方式,土地有偿使用制度以及郊区化的角度探讨城市交通所受的影响。对近年来芜湖市主要土地开发情况进行了实地调查,在此基础上提出芜湖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皖西山地丘陵区生态服务功能极为重要,但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严重失,危害很大.多年来的治理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远远不能满足全面治理的需要.实施生态修复是从根本上解决该区水土流失的有效途径.为此要加大科技投入,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全面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同时还要以小流域为单元,加大治理力度.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