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教育与普及   1篇
现状及发展   2篇
综合类   1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用于水体中铅净化的非整比复合物合成及其性能初探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无机合成方法,合成了新型非整比复合物脱铅剂,该合成物具有除铅选择性高、吸附容量较大、适于在中性水体中使用等特点,其除铅机理为典型的化学吸附作用,在铅含量0.1mg/L的饮用水体柱实验中,穿透体积10104BV,饱和吸附容量为1.01mg/g,实验证明,该脱铅剂能有效去除水体中痕量铅,且不造成二次污染。  相似文献   
2.
为了可控制备分散性的Au纳米粒子,研究Au纳米粒子在溶剂中的界面结构及相互作用。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不同温度下氟化的硫醇十二烷钝化的Au纳米粒子在超临界CO2中的界面结构和相互作用自由能。结果表明:温度升高会略微提升纯排斥的特征。通过自由能的分解,发现Au纳米内核与吸附的有机配体间的相互作用完全决定了自由能的排斥特征。焓熵分析结果表明自由能的排斥特征是由熵贡献引起的。  相似文献   
3.
4.
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采用构建的粗粒化模型,对全氟烷烃(C6F14和C9F20)的界面性质进行了模拟计算.模拟得到的体系界面密度分布能清楚地反映界面结构及分子分布情况.通过与不同温度下实验值进行了比较,模拟的界面张力与实验数据十分吻合,并呈现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的趋势.研究表明:所构建的粗粒化模型能够准确描述全氟烷烃的表面张力性质.  相似文献   
5.
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了353.15 K下多个氟化的硫醇烷烃钝化的Au纳米粒子在超临界CO2中的分散行为。结果表明:在单分子自组装层的钝化下,Au纳米粒子在超临界CO2溶剂中可以得到稳定分散。通过对径向分布函数、有效平均力势能、渗透压第二维里系数等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在超临界流体中,自组装单分子保护层(SAM)的存在可以有效阻止纳米粒子间的团聚,增加溶剂密度和链长,可以提高纳米粒子之间的相互排斥作用,从而有利于纳米粒子的分散。  相似文献   
6.
7.
采用问卷调查、文献资料研究等方法,对曲靖市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的基本状况进行调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农村中小学未按要求开足体育课,教学计划的制订和执行情况较差,体育教师基本都参加了课程培训,绝大多数体育教师未参加过县级以上的体育研讨会,体育教学内容受场地器材等影响只能开设较少的项目.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柔性石墨烯在水溶液中剥离的热力学机制。为了表征石墨烯与水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了石墨烯周围水溶剂的结构性质;通过施加外力的方法剥离石墨模型中最外层的石墨烯,计算剥离过程中体系自由能的变化,并对剥离过程中微观结构变化以及石墨烯周围水溶剂结构性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石墨烯与水之间的相互作用较小;剥离石墨烯需要克服一定的能垒;石墨烯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了自由能能垒的大小,溶剂诱导的贡献对剥离起到促进作用;受限区域内的水溶剂分子对剥离起到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塔中隆起北斜坡志留系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在详尽的岩石学研究基础上,阐述了塔里木盆地塔中北斜坡志留系(主要是下砂岩段)储层的特征.志留系砂岩成分成熟度总体较低(岩屑砂岩为主),但在下砂岩段下亚段常夹数层高成熟度的石英砂岩;砂岩结构成熟度较高.储层成岩压实作用较强(粒间一般以线接触为主);以碳酸盐类及硅质和高岭石为主的胶结作用总体较强;溶蚀作用一般较弱,但局部层段以碳酸盐胶结物为主的溶蚀作用强烈,对储层性质影响较大.储层孔隙类型主要有残余原生粒间孔、颗粒(长石、岩屑)溶孔、碳酸盐(主要为方解石)胶结物溶孔和微孔隙.储层孔隙类型和组合在平面和纵向上存在一定变化,多数层段以粒间孔和微孔为主,局部层段碎屑颗粒间碳酸盐溶孔占较高的比例.进而总结了影响储层性质的主要因素为压实作用、成岩胶结作用和储层岩石学特征(碎屑组分和粒级等).较为优质的储层基本为中-细粒以上石英砂岩(或成分接近石英砂岩).  相似文献   
10.
八种天然黄酮类化合物的抗氧化构效关系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采用H2O2-CTMAB-Luminol化学发光体系和Fe^2+诱发脂蛋白PUFA过氧化比色体系,研究了八种高纯度的天然黄酮类化合物清除H2O2、LO和LOO的构效关系。结果表明,这八种天然黄酮类化合物都能 有效地清除H2O2、LO和LOO。根据其清除作用和化学结构分析,得出如下结论:B环上羟基是清除H2O2、LO和LOO的主要活性基团,A环上羟基是清除H2O2、LO和LOO的重要基团,并且B环上羟基相邻清除作用就大大增强;糖甙对清除H2O2、LO和LOO也有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