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8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的低潮使苦闷中的席勒转向了康德美学.他用艺术的自由游戏来改造康德的"美是无目的的合目的的普遍使人愉快的对象"这一命题,认为艺术可以培育完美的人性;用悲剧的崇高改造康德的另一命题"美是道德的象征",认为崇高和悲剧都是对感性痛苦的超越而引起的道德提升,使人在精神中得到自由和完善,并有助于人的审美教育.席勒美学通过提倡艺术和审美教育作用于社会与生活,使分裂的真善美走向统一,使悲剧与崇高等范畴真正进入美学的范畴体系,这些努力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康德美学的先天的抽象性和纯粹的思辨性.  相似文献   
2.
"孝"的起源问题可以有形而上与形而下两种途径的追问。从形而下的视角看,"孝"源于长幼之间的自然天伦,这种自然伦常情感在意识中逐渐形式化就积淀为"理","理"的践履就是人们所遵循的"道",行之有"道"就有"得",并体现为"德",这种"德"在长幼关系的处理上的体现就是"孝"。"孝"源于"伦",经历"伦"→"理"→"道"→"德"的发展演进,最终成就孝行与孝道,它起源于自然的天伦关系,经过形式化的价值抽象,最后在主体的践履中复归于现实的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思想中儒家为中国人提供了一条修德与进取的人与社会和谐的道路,道家在人与自然的和谐中找到了寄托,而一少数知识分子体悟到儒道理想的虚假及人生的空漠而走向了自身心灵的和谐与超越,他们在禅宗思想里找到了归宿.<红楼梦>的内容反映了其主题已经超出了中国传统思想的范围,它超越了传统的儒道思想的道路,进入到退避社会、厌弃世问的禅宗思想的范围,但与禅宗以心灵调和社会、自然的思想又不同,<红楼梦>反映的思想已达到了彻悟万物皆空与真如本性的境界.  相似文献   
4.
"孝"的起源和归宿问题成了学术界一个被遮蔽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去蔽和澄明有助于孝道主体实践的能动性与选择性."孝"的起源和归宿正是"孝道"中的"道","孝"源于"道"的异化并最终归于"道".老子的<道德经>很好地解决了"孝慈"等伦理道德的本体论问题.从精神的发展史与内在逻辑看,"道"在客观现"象"的过程中经历了伦理、教化、道德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孝"随着"道"的变化而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和功能.伦理阶段的"孝"与"道"合一,教化阶段的"道"异化为"孝"与"不孝",道德阶段的"孝"最终又复归于"道".  相似文献   
5.
孝的美学意蕴随着孝的内涵的变化而变化,孝的内涵又随着主体对孝的理解和践履的变化而变化。孝的起源和归宿都是“道”,孝源于“道”的现“象”,经由孝道合一、分离、复归的发展演进,孝的美学意蕴也呈现为从自然生成的本真之美到人为的世俗美,最终重拾自然本真的和谐美。  相似文献   
6.
蔡元培一生中从事了很多的广告活动,主要包括“序跋”广告和报刊广告.其广告活动的主要特征就是现代广告学中的名人效应,其广告服务的对象大多是学会、学人、艺术家和革命报刊,广告活动的目的是推荐相关优秀人才,推荐的基本准则是对国家有利,并有助于宣扬民主革命.蔡元培提出“正确”、“纯洁”、“博大”原则应该成为新闻和广告行业注重培养的品格,对当代日益虚假的名人广告则不失为一剂良药.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文化启示的和谐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文化为中国人提供了一条修德与进取的人与社会和谐的道路,道家文化在人与自然的和谐中找到了寄托,佛教否认个体生命的永恒,认为只有体悟真如本性的佛才是生命的应该走向,而少数的中国知识分子在体悟到儒道理想的虚假及人生的空漠之后,积极追求个人自身心灵的超越和和谐,他们在佛教和禅宗思想里找到了归宿.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国几千年存在的意识形态,其启示的和谐之路应当成为当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识形态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8.
寻找理想的"应然"和"必然"使人类把追求的目光投向了自然。儒家从天道皈依的角度论证了自然启示的真理性,道家则直接从思想层面论证自然的真理性,人与自然合一乃至混沌未分的状态被中国思想视为最高的境界。西方文化中的神、人、自然的三维结构从前苏格拉底时期的未分到苏格拉底时期的分化,再到康德的现象与物自体合一,不论自然及其代表的神性与人是处于对立还是和谐的状态,它都是西方文化中知识和信仰的真理之源。中西思想中达到共识的自然的真理性内涵预示并保证了"两型社会"建设的科学可能性。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