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5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1.
2007~2008年对妥打自然保护区的鸟类资源进行了调查,共计发现鸟类85种,隶属于12目34科.其中发现原来在核心区大量分布的白冠长尾雉现已消失,而白腹锦鸡和雉鸡则占领了核心区.本文对白冠长尾雉消失的原因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黑颈鹤迁徙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颈鹤为候鸟,对它进行环志是获得有关迁徙资料的一种科学方法。1984年冬~1988年夏,笔者在西藏、青海、甘肃、四川、云南及贵州对黑颈鹤的栖息地和生态生物学进行研究时,先后在越冬地贵州省威宁县的草海;繁殖地四川省若尔盖县、青海省青海湖和玉树县的隆宝滩,对17只黑颈鹤进行了环志(其中6只为吕宗宝环志)和观察。结果表明: 1985年1月26日,在草海对一只7月龄的幼鹤右胫跗关节上带大红色底白字100号环、左跗蹠上带00—0501号金属环放飞后,三年来均回到草海,说明该鸟有返回原越冬地的习性。三龄鹤未见带有幼鹤,也说明它未参与繁殖。  相似文献   
3.
2007年6月开始对妥打保护区内白冠长尾雉Syrmaticus reevesii的现状进行调查。调查结果与1993年获得的数据进行对比,发现目前白冠长尾雉的分布变狭窄且数量大为减少。核心区内已少有分布,部份转移到缓冲区。相反,白腹锦鸡Chrgsolophus amherstiae和雉鸡Phasianus colchicus已从缓冲区逐渐转移至核心区,且数量呈上升趋势。调查中发现人为干扰是造成白冠长尾雉分布外迁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受贵阳市生态委委托,2011~2013年对贵阳市生物多样性进行调查。调查范围遍及贵阳市下辖的三县一市的各个乡镇,调查期间共采集标本100余号,结合贵州兽类志等资料,整理出贵阳市兽类名录,共7目、15科、46种。其中以小型兽类,尤其是啮齿类为主,大型食肉动物如猫科动物基本消失。  相似文献   
5.
对于黑颈鹤(Grus nigricollis)的营巢习性、卵及其雏鸟的生物学观察,至今国内外报道甚少。笔者1986年和1987年在四川的若尔盖、青海的龙宝滩和青海湖泉湾,对九窝繁殖的黑颈鹤进行了观察。现报道如下。一、巢的类型与巢材黑颈鹤是一种营地面巢的鸟类。繁殖区限于青藏高原的湖泊沼泽湿地。巢地建于这些环境的湖中小岛、草墩和水草丛中,根据置巢环境,分别为岛地巢、泥堆巢、草墩巢、草丛巢和临时巢五种类型。  相似文献   
6.
贵州宽阔水自然保护区3种雉科鸟类的种群繁殖密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1年4—7月,采用录音回放和样点统计的方法,在贵州宽阔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3种鸡形目雉科鸟类红腹锦鸡(Chrysolophuspictus)、灰胸竹鸡(Bambusicola thoracica)和雉鸡(Phasianuscofchicus)的种群繁殖密度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3种雉类在保护区原生林中的种群繁殖密度(占区雄鸟/km2)分别为9.05,5.54和0.92,而在次生林中则分别为15.75,8.90和4.45.3种雉类在保护区次生林中的种群繁殖密度均高于原生林,但在以往3种雉类较喜好的茶地中没有发现其繁殖.喜欢在林缘生境筑巢和不同雉类的生活史特征等因素可能是导致这一差异的主要原因,但保护区内遗弃、荒废和无人管理的茶地,已经对许多鸟类的繁殖和觅食活动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