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1.
近年来,关于抗战时期宪政运动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有许多相关的论文和专著不断发表。学界研究比较集中的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一)对宪政运动进行的整体考察;(二)对国民党与宪政运动关系的考察;(三)对中共与宪政运动关系的考察;(四)对中间党派与宪政运动关系的考察;(五)个别重要人物与宪政运动关系的考察。学界在某些问题上存在争议,如关于胡适、孙科和曾琦的宪政思想方面都有争议。学界发展趋向上有如下特点,一是研究问题的范围比较广泛;二是研究方向不太均衡;三是许多资料没有得到充分运用。  相似文献   
2.
抗战时期三大经济势力的形成有深刻的原因,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三大经济势力形成的根本原因;抗战的爆发是三大经济势力和平共处的重要条件.三大经济势力的相互关系错综复杂,其共同敌人是日本帝国主义;国民党官僚资本与民族资本的关系主要是排斥多于联合;官僚资本与新民主主义经济之间是表面各自独立本质上相互角逐;民族资本与新民主主义经济是相互独立基础上的一定程度的相互合作.三大经济势力的发展给我们如下启示: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必须正确处理公私经济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20世纪初晚清宪政与40年代国民党宪政这两次失败的宪政改革具有许多相似之处:都由经济发展引起的社会结构变化促成改革的启动;严重的民族危机成为改革的直接原因;都有国内多种利益集团向改革提出挑战。两次宪政改革都具有一定的长期性和曲折性,都具有广泛的社会参与,而且两次宪政改革的统治阶层都是既保守又无能。  相似文献   
4.
中国20-世纪40年代“中间路线”的经济民主思想是当时世界各种现代化潮流催生下的产物;其内涵主要包括四个部分,经济民主的先决条件即实现耕者有其田,宏观经济民主即国家计划与企业自由相结合,微观经济民主即国家资本与私人资本相协调,经济民主的终极目标即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民主;“中间路线”经济民主思想蕴含着较强的现代性色彩,在现代化发展道路上,在处理现代化进程中国家与社会关系上,在社会公平和民主的体现上,以及在实现民主的层次上都具有深远的现代化意义。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