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5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以邛崃山脉4个茶叶产区3个品种为材料,取春稍1芽2叶制成蒸青样和炒青样进行生化成份分析.结果表明邛崃山脉茶叶受地质大环境控制的生化成份变化幅度小,由西北至东南是呈线性关系.水浸出物、茶多酚、儿茶素总量、酯型儿茶素和非酯型儿茶素由西北至东南是呈线性递增关系;而氨基酸和CAF由西北自东南是呈线性递减关系.线性方程的常数作为茶叶生化成份的标准值具有科学性,既可作为制定茶叶标准的依据,也可作为邛崃山脉茶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生化指标.地质背景、生态环境、品种和制作工艺都会影响茶叶的生化成份,从而影响茶叶的品质.  相似文献   
2.
检测并分析了广西龙胜县罗汉果主产区4个地层岩石-土-罗汉果系统中Cu、Zn、Mo、B、Se等5种微量元素的分布与迁聚特征.结果表明:岩石富含Se、Mo、B,土壤富含Se、Zn,Mo、B、Cu缺乏,罗汉果各器官中以果实中元素含量最低.5种微量元素在岩石、土壤、罗汉果中的含量关系均为:Zn>Cu>B>Mo>Se,且以寒武系清溪组(q)地层微量元素总含量最高,上板溪群(Pt12)含量最低,微量元素在岩石-土-罗汉果系统中的继承性非常明显.5种微量元素在岩石-土-罗汉果系统的总体迁移能力相对较弱,以元素亏损为主要形式.不同地层间微量元素迁移能力存在差异,以茎-叶层位间迁移能力最强,茎-果层位间迁移能力最弱.在岩石-土之间,震旦系(Z)地层以C→B层位间的迁移能力最强,q、Pt12、白垩系(K)地层则以B→A层位间的迁移能力最强.5种微量元素在各地层中的总迁移能力大小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3.
对广西罗汉果产区8个地层土壤-罗汉果系统中铅含量进行检测分析,运用地质累积指数与单项污染指数法分别评价土壤、罗汉果铅污染程度。研究结果表明:所有地层土壤铅的地质累积指数评价均为"1级"、"无污染",土壤未受铅污染。8个地层的罗汉果果实单项污染指数均极低,无铅污染,为优质农产品与药用植物。Pt21地层罗汉果4个器官均未受铅污染,根、茎、叶、果部皆可采用。其余7个地层中均存在根、茎、叶某一器官不同程度铅污染。广西罗汉果产区罗汉果对铅具有极强的耐受性,生态环境优良。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采用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对广西桂北的永福县、临桂县和龙胜县罗汉果主产区8个地层进行土壤安全评价。评价结果表明:K地层土壤为清洁区;Z、Pt21、γ2、εb、εq、D1和D2地层上的土壤为尚清洁区,土壤污染综合指数处于污染临界值之内。此外,采用MAPGIS对罗汉果种植区域进行土壤安全预警规划。  相似文献   
5.
对桂北罗汉果主产区8套地层上A层土壤及罗汉果的果实中5种重金属元素(As、Cd、Pb、Hg、Cr)含量进行测试分析,利用区域土壤背景值分析了不同地层上A层土壤的质量,并采用Hakanson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分析了土壤重金属元素的潜在生态危害程度。研究结果表明:罗汉果主产区8个地层上的A层土壤污染程度属于中度及中度以上,其中K层为中度污染区,-Cq、Pt21地层区则为重度污染区,产生污染的重金属元素主要为Pb、Cr、As;8个地层土壤上生长的罗汉果的果实中5种重金属元素的含量远低于国家绿色行业标准值,表明罗汉果在桂北喀斯特生态区具有抗土壤污染和果实优质的特征,应加大对该资源植物的开发力度,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建设。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