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8篇
  1995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1.
目前我省正在贯彻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学习班的精神,以推动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这里,我想就学习有关文件的体会,谈一点关于体育课的结构与类型的粗浅意见。一 (一)确定体育课的结构的客观依据为了探讨这个问题,就得从体育课的特点谈起。体育课主要是在操场上进行反复的  相似文献   
2.
奥林匹克运动的主要内容──现代奥运会,从1896年开始,越世一百年,经历了时代的风雨,走过了艰辛的路程,如今在世界人民面前展现出无比雄伟的英姿:参加的国家和地区由首届的13个,增至第25届的172个;运动员从最初的311名到第25届的1万多名;运动项目从首届的9个大项42个单项到第25届的25个大项257个单项.比赛成绩更是突飞猛进。以最基本的跑跳、投掷为例,男子100米由12种缩短到9秒外跳高从1.91米增至2.34米,铅球从11.22米到2170米5奥运会的收看车届届递增,1984年洛杉机奥运会的直接观众达579万人,电视观众2到乙,1992年第25届…  相似文献   
3.
现行《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体育教学大纲》是1978年由教育部制订颁发的,它具有强调增强学生体质,重视思想品德教育和教材的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等优点,基本上适合在全日制中学使用。对推动中学体育工作的开展,规范体育课的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均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大纲又暴露出一些缺点和问题。为了适应新的形势,教育部于1982年举行了全国中小学体育教材会议。会上,  相似文献   
4.
“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这一正确的体育方针,早已为实践所证明。而体育对发展青少年智育有何影响?体育对青少年生长发育又有什么作用?本文粗析如下: 一体育是促进智育发展的重要因素,是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的必要条件。这个道理主要是从生理学角度来讲的。 (一)体育运动能促使大脑本身组织结构的健全和机能的发展。首先,体育锻炼能增加大脑皮质的厚度和重量。大脑皮质重而厚,分析和思考问题  相似文献   
5.
一九七八年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体育教学大纲》中规定:“有些简单易行发展身体素质有效的教材,要争取课课练,使之有适当的密度和运动量。”但是在课课练中,普遍碰到一个问题,就是有些学生对大纲规定的踢腿、压腿、臂屈伸、立卧撑、仰卧起坐、引体向上等发展身体素质的内容感到枯燥,认为无用,练习不起劲,教师也往往束手无策。怎样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各地已有一些经验,其中之一就是学习、运用“循环训练法”。“循环训练法”在国外的运用什么叫“循环训练法”?“循环训练法”是一种增强体质的方法,也是一种身体训练的方法,它是根据生理学原则有目的地选用几个主要训练手段,在一定的时间内,按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三大的报告,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研究初级阶段我国学校体育的状况,必须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弄清它的现状、特征及其发展规律,使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战略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从而深化学校体育改革,推动学校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实现我们的预期目标。一、初级阶段我国学校体育的主要特征 (一)学校体育的社会主义方向性  相似文献   
7.
《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经修改即将公布,我想就此机会,对一些有关的问题进行研究,探索内在的规律,对克服当前某些学校忽视体育的倾向,加强体育锻炼标准的推行,促进青少年自觉锻炼身体,从而使一代新人德智体全面发展,是有现实意义的。历史的回顾一、我国体育锻炼标准的产生和发展我国开展锻炼标准活动始于五十年代初期,它的发展过程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一)1954年前的萌芽阶段1949年东北解放后,该地区一些城市学校吸收苏联《准备与劳功卫国体育制度》(简称《劳卫制》)的经验,在中小学(当时有苏联人兼任体育教师,如火车头体协中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同志的早期著作《体育之研究》,原载1917年4月1日《新青年》杂志上,以后又分别于1958年和1979年在《新体育》杂志上重新刊登。这篇文章,现在读来,虽然感到有的地方尚有不足之处,也会觉得某些观点似乎平淡无奇,但决不能因此降低了它的历史价值,正如列宁所说:“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