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3年   5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直销立法漫谈——专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冯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雨欲来风满楼…… 自中国正式加入WTO以来,来自各界关于“为直销立法”的声音不断。就法律的名称,有人说是“直销法”,有人说是“无店铺经营法”,有人说是“无固定地点销售法”;立法时间方面,有人说三年过渡期内,政府一定会“为直销立法”,甚至有人认为,在明年1月正式的法规就会亮相,更有今年9月就会有一个初步的法规出台的说法;还有一种说法认为,依照政府承诺,三年过渡期以后,我国肯定会按照入世协议开放直销行业,但不一定会为此立法…… 相对各种传言,来自政府相关部门的信息十分有限。 在各种猜测和预言的包围中,有关直销的立法工作,已经成为一个敏感而隐秘的话题…… 学术专家的观点具有广泛的前瞻性,同时也是政府立法的重要参考对象。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冯雷对全球范围内的直销问题已经有数年的研究,并有自己独到的学术见解,尤其在世界范围内的多层次直销立法问题方面建树颇丰。就此,本刊对他进行了独家专访。  相似文献   
2.
完美2004     
在记者印象中,9年来,中山完美从来没有像今年这样“活跃”过。 9年前,一家小公司在广东中山成立,公司的办公室和库房都是租的,年轻的创始人如“搬运工”般把公司的所有物件从楼下扛到楼上。公司没有自己的车,从中山到广州从来都是打车或坐大巴……,风风火火,乐此不疲。 这几个年轻人在当地人眼中,不过是几个在辛苦地做生意的普通青年华侨,做生意就该吃苦耐劳,即使你是归国华侨,在广东这块热土,大家都做生意,所以他们并不特别。  相似文献   
3.
■据劳动保障部预计,“十五”期间,我国每年城镇需要安排的就业人数将达到2300万人左右,年度供大于求的缺口达1500万人。 ■目前,农村还有1.5亿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 ■同时,国企下岗失业人员已达1150万人。 ■再就业率却逐年走低。目前已从1998年的50%降至2001年的50%,2002年上半年仅为9.1%。  相似文献   
4.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同这样一个观点:人类五千年的科学成果不及近一百年所取得,而近一百年科学的成就,则主要集中在最近三十年。其实说白了,这主要是指计算机(电脑)的普及,以及因此带来的巨大社会变革,影响到经济、文化、科学、社会等多个角落。无可否认,  相似文献   
5.
2001年,安利(中国)的营业额为48亿人民币,在2001年-2002年全国500家最大的外商投资企业中排名第56位;2003年3月18日,台湾地区举行了2003年第一届直销产业高峰会,会议的主题就是“内地直销市场的开发与展望”;2003年3月25日,国家工商总局再次下文要求严厉打击非法传销和变相传销;2003年4月,中国加入WTO已近1年半了…… 这个时候,业界最想知道的是安利的想法和做法! 因为安利(中国)是转型企业的“龙头老大”,因为中国曾承诺要在WTO后3年内为无店铺经营立法,因为将有更多海外直销公司逐步进驻中国市场,因为中国直销市场开放之日,将是安利等转型公司们失去“特权”之时,这10家转型公司凭什么来保持它们的领先优势? 就此,本刊专访了安利(中国)公司南方区总经理陈朝龙。  相似文献   
6.
直销产业是否仍然能引起众多传统企业的兴趣?如同2004、2005年那样的狂热?在那一批投资直销的传统企业中,为什么大部分都悄然隐退?它们退出和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对传统企业而言,直销是烫手的山芋,还是美丽的陷阱,亦或飘渺的海市蜃楼?[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在世界各地,每年都有一些新的直销公司诞生,中国也不例外。从1990年代开始算起,各种类型的直销或准直销公司,估计不下万家。尤其是在直销业较为热闹的几个时期,说每天都有新公司诞生都不稀奇。然而,尽管直销业已经在中国存在近20年时间,但还是有诸多“外行”对直销的运行模式不甚了解,尤其是多层次直销模式,对很多人来说显得有些神秘。  相似文献   
8.
一个非常普通的小县城,突然之间聚集了几十万各个“直销”公司“派”出的“直销代表”,街头巷尾处处可见他们的踪影,每个人都可能是他们中的一员,包括街边小摊贩、大排档老板、台球桌主人等等。人已经是很多了,可大量的外地人还在不断地涌入,到这里的人每天还在不停地邀约更多的外地的亲朋好友的来到。所有的房子,包括刚刚新建还没来得及装修的房屋都已经被人租住了。街边到处都是电话机和正打电话的人。每天,当地小小的邮局仓库里都满满地装着从外地寄来的邮件,邮局的窗口每天都排着长长的队伍,数额不等的汇款单雪花般向这个小县城“飘”来…… 这些看似繁荣的景象,其背后的操作者就是各式各样的传销公司……  相似文献   
9.
得利为什么     
6月23日,《知识经济》第七期上市第二天,有读者打电话来询问得利是个什么样的公司,得利的经营合法不合法?6月24日,某地公安局来电话询问我们,了解得利多少?能否给他讲讲?同一天,又有6位读者打电话来询问,得利公司的经营模式是什么…… 从《知识经济》第七期上市到现在,我们共接到近300位读者的电话,124封读者来信,询问有关得利公司的问题,并希望能再说得清楚一点…… 得利是什么?得利所谓的直复式营销与传销是不是同一种说法?得利在国内合法吗? 带着这些问题,记者展开了调查。  相似文献   
10.
企业和经销商对网络的认识有几个阶段。企业方面最初只是为了方便内部交流和简单的形象展示,后来则将企业管理、经销商管理全面纳入了信息管理。而经销商对网络的理解显得更为个体,最初只是个人通讯工具的补充,后来演变成集培训、管理为一体的信息化工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