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8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夜郎是先秦至汉初活动在今贵州及附近地区的古国。夜郎地区之“僚”,指的主要是当地濮、越的混合群体,但夜郎的主体居民与滇一样同属濮;汉初的夜郎国,是在一个较大、较松散部落联盟的基础上形成的古国;夜郎与南越建立了较稳定的联盟关系,南越通过与夜郎的联盟把影响扩散到云南西部;夜郎与滇的关系亦较密切,联络夜郎与滇的水陆通道南夷道,对沟通两地乃至巴蜀与南越之间的商贸往来,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忽必烈既是元朝的建立者,也是影响元朝一代统治的杰出帝王。他亲自率军平定大理国,并结下深厚的云南情结。为了构筑用兵中南半岛的基地,并大量汲取云南的各类资源,忽必烈先后派第五子忽哥赤和重臣赛典赤经营云南。在忽必烈的精心指导和积极支持下,赛典赤对云南的治理取得成功,云南再次统一于中央王朝的版图,并出现安定繁荣的局面。忽必烈治理云南的贡献,还表现在成功地实现管理制度方面的重大变革,如云南正式成为中央直辖下的一省,并与中央政府建立直接的密切联系;自中庆入湖广达大都驿道的开通,为明代建立贵州省准备了条件;创立成效显著的土官制度,由此开创边疆治策多样化的时期,同时启动了对南部边疆的深入经营与全面开发。  相似文献   
3.
“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以对外开放为中心”学术讨论会,是一次高水平的学术盛会。会议代表提交的65份论文或论文提要,分别研究了跨地区问题、云南地区问题、东北亚地区问题、东南亚地区问题、欧洲地区问题、印巴地区问题、中亚地区问题与其他方面的问题。一些论文采用新的研究方法,具有新视角,提出的观点或披露材料亦多有新意。会议论文大致反映了中国中外关系史近年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南越国的内外关系及其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越国是秦末汉初存在于岭南地区的重要地方政权。前人对南越国做过不少研究,但全面阐述南越国内外关系的论著似未见。文章分为南越国与西汉王朝的关系、南越国与内外地方势力的关系、南越国内部汉族与越族的关系等三个部分,就南越国处理内外关系进行较全面的研究,并对一些传统观点提出商榷。  相似文献   
5.
法国年鉴学派的代表人物布罗代尔提出长时段理论,突出不同时段研究的内容,在时间和空间方面扩展了研究者的视野。本文以边疆观念史与边疆治理史、边疆经营史与边疆开发史方面的问题为例,应用中长时段方法做新的审视,认为古代的治边观与边疆治策经历了动态发展的过程,元代的土官制度是前代羁縻之制的重大发展,并开创了统治边疆少数民族南北有别的时期;历代对西南边疆的经营,可分为秦汉至宋以及元至清两个差异较大的时期,不同时期经营边疆经济门类的重点亦相应改变。  相似文献   
6.
西汉元鼎六年,司马迁奉使巴、蜀以南,亲履今四川西昌、汉源一带,以后根据见闻在《史记》中记载了西南夷。《汉书》大量抄录《史记》相关记载并有所补充。综合汉代及稍后史籍相关零散记雋,对武帝时期雋、昆明的迁徙活动,雋、昆明被西汉、滇国打败,以及武帝开通博南山道路及经营哀牢地区的史实做了细致考证,可知《史记》遗漏了发生在元鼎六年之后西南夷的若干史实,原因是事件发展过程尚未结束,司马迁对情况了解有限;而《汉书》则失栽武帝中后期西南夷的若干史实,主要原因是沿袭《史记》的说法,对相关史实疏于考证。  相似文献   
7.
清朝建立后,云南地区经历了初期的动乱,很快进入了长期的和平稳定发展时期.随着改土归流的进行,外来人口源源不断进入云南边疆民族地区,新的农作物品种也逐渐在边疆民族地区得到推广.这些都推动了清代云南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晚清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入侵,云南边疆地区形势日渐复杂.这样的社会经济背景,不能不对云南饮食文化产生影响.同时,受复杂自然环境与丰富动植物资源的影响,云南各民族的经济生活及其文化具有明显的多样性与丰富性,云南的饮食文化由此体现出内容丰富及多姿多彩的特点,成为云南各族人民共有的宝贵文化财富.  相似文献   
8.
就狭义跨境民族与广义跨境民族的区分原则提出了看法,考证并叙述这些跨境民族在云南境内外的分布及其来源。同时指出,国境两侧跨境民族的类别与人口较多,一些跨境民族虽有较大的聚居区,但各民族交错杂居与插花式分布的情形十分普遍,各跨境民族长期友好相处、相互关系较融洽,是云南境内外跨境民族在分布与来源方面的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