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
环保产业市场巨大 我国的环保产业近几年以高于10%的速度迅速增长,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据国家环保总局统计,我国环保产业产值已达600多亿元,环保企业数万家,已初步形成一支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大军。但是,我国环保产业领域发展还不均衡,主要集中在环保产品生产和三废综合利用两个领域。环保技术服务十分薄弱,自然生态保护的市场还没有形成,社会化服务程度低。环保产品结构不均衡,主要集中在水、气污染治理方面,固体废弃物处理设备不多,环境监测仪器更少。 据悉,我国环保产业市场发展潜力十分巨大。根据有关机构预测,今后5年,我国环保产业将在现有基础上以不低于15%的速度增长,预计到2005年,我国环保产业年产值突破1400亿元,约占当年GDP的1.4%.“十五”以后,约占当年GDP的12%的速度增长,到2010年其总产值将超过2500亿元,约占当年GDP的2%。 (高容) 农药发展新趋势 日前从北京召开的第12届全国农药药效试验总结暨农药技术交流会上了解到,大力开发、生产和应用生物农药,保护生态环境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将成为我国农药产业发展的新趋势。 据了解,尽管现在化学农药在农药产业中仍占有主要地位,但生物农药具有对人畜毒性小、环境兼容性好、病虫害不易产生抗性等优点,因而更符合现代化社会对农业生产及农药的要求。发展生物农药,减少化学合成农药的使用,已成为全球农药产业发展的新趋势。一些国家已采取措施减少化学合成农药的使用,我国目前也已撤销十几种化学农药的登记。 据农业部农药检定所专家介绍,我国自60年代开始对生物农药的研究、开发和利用,目前,我国注册登记的生物农药有效成分品种有77个,占有效成分品种的13.4%;产品691个,占注册登记农药产品的7.1%。产量接近10万吨制剂,使用面积约4亿亩次。 专家认为,我国微生物资源丰富,发展生物农药的条件得天独厚。近年来,我国开发的生物农药及其它农药高技术已得到国际农药界的关注。因此,优先发展生物农药,并以生物农药带动其它高科技农药的全面发展,应成为我国农药产业发展的方向。 专家们建议,今后我国生物农药的发展,要着重调整和协调好科研与生产之间的关系,使科研成果能及时应用到生产中去。为此,要通过生产销售促进科研开发,尽快建立现代企业运行机制下的产、学、研相结合的生产实体。为了提高生物农药产品的使用性能,还要重视生物农药生产加工工艺和质量控制方法等方面的研究。 (刘柳) 食品添加剂有潜力 伴随着我国食品工业的高速发展,食品添加剂这一新兴工业也正在迅速崛起。与此同时,食品工业目前还远远落后于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需要。若以产值计算,食品工业只及农产品产值的50%,而发达国家为100%至200%;从加工数量来看相差更大,全国肉产品产量约为6200万吨,而加工成熟食制品不足300万吨,大量农产品并未加工或未经深加工便进入家庭。农产品的深加工需要大量的食品添加剂,这就为食品添加剂工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食品高新技术与工程化食品的出现,为食品添加剂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我国食品加工业长期以来存在的低水平、低技术含量现象,严重影响了食品工业的发展。近年来食品工业高新技术研究和应用的比重不断增大,促使食品工业出现了革命性的变化。当今国际性的食品加工高新技术已出现了挤压技术、膜分离技术、微胶囊技术、超临界萃取技术、辐照技术、超微粉碎技术、微波技术、超高压杀菌技术、冷冻干燥技术、食品生物技术等。它们的推广运用使新型食品材料已经开发或即将不断开发出来,最终实现食品营养结构的人工重。这为新型食品添剂的开发、生产和推广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功能性食品、绿色食品、方便食品、速冻食品等的兴起和推广,为食品添加剂开辟了广阔市场前景。现代工业发展造成空气、水源等污染日益严重,迫使人们更加关注自身的健康。功能性食品、绿色食品则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功能性食品所强调的是其成分能充分调节人体生理节律、预防疾病和促进康复等功能。目前功能性食品按其生理功能分为膳食纤维、葡萄多糖、功能性甜味剂、不饱和脂肪酸、复合脂肪、微量活性元素、活性蛋白质、乳酸菌等。绿色食品所强调的则是安全、优质、无公害的有机食品和生态食品或自然食品。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与旅游业的兴旺发达,不但副食、小吃食品实现方便化,而且主食也日益要求方便化。此外还有冷冻食品与微波食品等的发展与推广,都为食品添加剂的开发与发展提供了无限商机。 开发新型安全、高效食品添加剂是食品添加剂行业又一发展方向。近年来,我国在食品添加剂的生产应用方面积极介导天然、营养、多功能的方针,与国际上“回归自然、天然、营养、低热量、低脂肪”的趋势相一致。食品添加剂的种类繁多,开发重点也应是那些品质优良、安全性高、不带异味、价格低廉的新品种。目前,我国食品添加剂工业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无论是质量、安全性,还是数量上都存在很大差距,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 (书香) 废橡胶前景看好 利用旧轮胎等废旧橡胶,在常温下磨削加工成一定规格的胶丝、胶粉、胶粒,以此为基料,在粘结剂作用下,经过模具热压,或常温下固化定形而成彩色弹性地砖。对基料没有特别严格的要求。 产品成形方法有二: 1.常温成形法:用人稍多、固化时间稍长。普通厂房、投资少、风险小、产量可随时调控、耗电量小、综合成本最低、技术改造容易。在房租便宜、人力资源丰富、资金短缺、电价昂贵的中国,现阶段此方案为最佳选择。 2.热压成形法:机械化生产,一次性投资大定员少,生产周期短,运转费用高,耗电量大,生产成本高; 上述两种成形方法生产的产品质量完全相同。 废橡胶生产彩色弹性地砖属于高新技术和劳动密集相结合的环保新型产业。有较高的科技含量,技术成熟,投资少,效益显著。产品市场容量大,原料资源可持续供给,原料价格将持走低。从政府政策等全面考虑,该项目投资风险极小,能达到经济、社会效益双丰收的目的。 在我国入关后,若能选用国外资源,产品再输出国外,使其形成一定规模,则企业发展前景将更加可观。 依据国内外权威专家提供信息,和大量的资料研究表明,废旧橡胶生产胶粉及其制成品“彩色弹性橡胶地砖”正是21世纪充满希望的“朝阳产业”,是知识经济时期的新兴产业。 我国目前有数百家旧轮胎翻新企为,生产过程中产生的4~40目之间的胶糠、胶粒等副产品,以及国内各省市已经引进的十几条胶粉、胶粒生产线,数百家胶粉厂利用废旧橡胶生产的胶粉、胶粒,为生产彩色弹性橡胶地砖提供了丰富的原料资源。废旧橡胶生产彩色弹性橡胶地砖技术国际上目前仅有德、美、英、意、中等少数几个国家掌握,产品除供应庞大的本国市场外,部分国家还对外出口。由于发达国家生产成本高,因此售价昂贵,德国出口中国的价格都在每平方米60美元左右(25 mm厚)。国内目前仅几家厂家生产本产品,总体来说这些企业规模小,处在起步阶段,发展形势却十分乐观,都在扩大生产,部分厂家的产品还全部出口。 (建欣) 直链烯烃市场蕴含潜力 自60年代在美国建成工业级蜡裂解装置生产直链烯烃以来,该产品的产能一直持续增长,合成工艺技术也不断取得新进展,已由蜡裂解工艺转向乙烯齐聚,主要用于生产α—烯烃。美国UOP公司的直链烷烃脱氢工艺则主前正在进行有关扩产改造工程。专家预测,就目前直链烯烃的广泛应用状况和今后应用领域的不断开发,以及生产工艺和技术的不断提高,这一产品的市场将十分广阔。 (李兰芝)  相似文献   
2.
《中国学术期刊 (光盘版 )》是一个大型的全文数据库 ,覆盖了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人文和社会科学等各个领域 1 31种期刊类别 ,入编期刊 2 60 0多种。为使入编期刊规范化 ,《中国学术期刊 (光盘版 )》编辑委员会制定了《中国学术期刊 (光盘版 )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并广泛征求入编期刊的意见和建议 ,几易其稿 ,并于1 999- 0 2 - 0 1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作为技术规范试行。为对入编期刊进行综合评价 ,于 1 997年底开始创建中国学术期刊评价数据库 ,2 0 0 0年对入编期刊进行了抽样评价。据悉 ,共有 2 0 0 0余种期刊参与了评优 ,有 60 …  相似文献   
3.
随着网络经济的发展,电子商务(E-Business)在人们的日常生 活和工作中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我校从学科建设的角度考虑,以 为社会培养高技术电子商务人才为目的,前不久成立了电子商务中 心. 据悉,目前国务院正在筹建电子商务培训基地,并将其列入了 "十五"规划,以此促进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 学等知名高校先后成立了商务中心或商务学院. 电子商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需要信息、管理等多种学科的交 叉.我校的电子商务中心由电信系、计算机学院、管理学院和人文学 院等院系联合组成.  相似文献   
4.
2月2日,省科技厅召开动员大会安排部署“抓落实,树形象”活动,标志着“抓落实,树形象”活动正式启动实施。 据悉,开展这次活动,旨在响应省委、省政府“热爱河南,增辉中原”的号召,树立和维护河南良好形象,进一步巩固“三讲”教育成果,切实加强思想和作风建设,推进科技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省科技厅把今年定为落实年,计划用一年的时间来开展活动,其中2月份为集中活动月,分组织发动、对照检查、完善制度、全面总结部署四个阶段实施。省科技厅组织开展“抓落实,树形象”活动@高磊  相似文献   
5.
6.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