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26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2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心境会给诗人在创作活动中的各个环节和过程都敷上一层情绪的底色。不管是对生活的观察、诗料的选择,还是在作品的构思、情感基调的定位,乃至创作方法的使用、审美理想的表达,都与心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同的心境对诗歌创作会产生不同的影响,诗人应根据自己创作实际及时调节自己的心境。  相似文献   
2.
文章对上个世纪末以来在阐释赵树理的《"锻炼锻炼"》中最有代表性的两种观点进行辨析,肯定"小腿疼"、"吃不饱"的外号"暗示了农民劳动积极性低下和生活待遇的低下"的观点,否定赵树理在创作中"怎么想就怎么写"的看法,认为小说"利用了当时一般文学创作惯用的歪曲生活真实的方法,曲折地反映出作家的民间立场"的观点确有"拔高"作家创作意图的嫌疑。指出在解读《"锻炼锻炼"》时,注意到由于政治话语、启蒙话语和民间话语的矛盾、裂隙产生的张力,导致作品出现歧义和多义的现象,才能避免得出偏执一端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悲剧观是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恩格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研究了历代丰富复杂的文艺现象,在批判继承历代美学理论家的悲剧理论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悲剧思想。马克思、思格斯在《致斐迪南·拉萨尔》的信中,批评了拉萨尔在剧本《济金根》中所宣扬的错误的悲剧观念,阐述了自己悲剧思想,恩格斯并在信中提出了关于悲剧是“历史的必  相似文献   
4.
通感是诗人在感知生活的过程中出现的某种特殊的心理现象,审美通感是诗人在审美活动中通过艺术想象得到的一种艺术感受。从诗歌创作角度看,审美通感意象可分成直觉型、想象型、比喻型、象征型、多重型等五类。诗人可从四个方面入手,感受、捕捉审美通感,激发诗歌创作灵感的火花。  相似文献   
5.
诗歌鉴赏批评是一种创造性的审美活动,其过程可以分为审美的感性阅读、理性的反思阐释和历史的综合考察等三个阶段.在这个从头到尾,又从尾到头的反复咀嚼、再三品味的过程中,应该辩证地处理好各种关系.  相似文献   
6.
林予,当代著名作家。祖籍江西上饶。原名汪人颐。1930年6月生于北平。他的祖父为他取名人颐,是因为他的母亲在生他之前曾到颐和园游玩,同时也暗寓颐养天年之意,以(?)祖父80大寿之禧。林予于1949年参军后,因事务长识字不多,每每在读写他名字时遇到麻烦,为图方便,干脆按谐音改名为人一、人已、人以等。1950年,他开始发表小说时,署名林予,该笔名与原名在上饶方言中是谐音,一直沿用至今,另外,他还用王凌、尘子等笔名发  相似文献   
7.
陈思和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被视为当代文学史研究在90年代以来获得突破性进展的标志性著作”,毋庸讳言,该书在解读、评价《百合花》、《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李双双小传》等作品时,多处出现脱离文本的过度阐释现象。  相似文献   
8.
感悟是中国古代诗人的一种特殊审美思维方式。中国古代诗人在创作中都非常注重强调传达悟的境界 ,这种境界的到达无需借助逻辑思维 ,而是通过顿悟与渐修这两种不同的感情方式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9.
从情、理、事三方面梳理古今各家诗论之说,分别论述诗歌的抒情性、明理性、叙事性的本质。并指出:抒情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明理、叙事都是为抒情服务的。由此提出以抒情为主体、明理、叙事为两翼的诗歌本质观。  相似文献   
10.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程关森是在赣东北大地上土生土长、自学成才的记者、编辑兼作家。他和人民同呼吸,与共和国共命运。他在大森林里度过了艰苦而充实的四分之一世纪之后,重返新闻和文学战线,没有抱怨,只有拼搏,10年间出书6本,发稿童达2百余万字,获奖31次,被授予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