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8篇
综合类   1篇
  2011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1.
应用市售商品酶,从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菌丝体中,成功地分离出高产的原生质体。日本产Cellulase “onozuka”R—101%与上海产蜗牛酶1~1.5%或者与上海产溶菌酶1~1.5%组合,在35℃,0.6M MgSO_4·7H_2O条件下,菌丝酶解效果很好。菌龄,酶及酶解条件以及培养基的成分等因素与原生质体的形成及再生密切相关。对原生质体的形成过程及再生过程的形态学变化进行了观察。二种原生质体再生转化形式,在再生培养基中能够观察得到。  相似文献   
2.
从湖南桃江县采集的虫草菌属(Cordyceps sp.)新鲜标本经鉴定为古尼虫草(Cordycepsgunnii Berk),不是亚香棒虫草(Cordyceps hawkesii Gray)。其无性世代拟命名为古尼拟青霉(Paecilomyces gunnii Z.G.Zhang.sp.nov.ined.)。本文报导该菌生活史的核动态及有性世代和无性世代的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3.
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uhn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从不同地点、不同寄主上分离得到的156个Rhizoctonia solani分离物,应用菌丝融合法分群。结果表明,其中147个菌株可分为五个菌丝融合群(ZAG—1、ZAG—2、ZAG—4、ZAG—5、ZAG—8),其余9个菌株不归入任何一已分菌丝融合群。与国际上标准菌株比较,ZAG—1~AGA—5分别对应于美国和日本的AG—1~AG—5各群,ZAG—8为中国特有一菌丝融合群。  相似文献   
4.
建筑电气是现代建筑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电气的施工质量直接影响建筑物的使用功能,自《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303—2002实施以来,虽然建筑电气施工质量比前几年有很大的提高,但是仍然存在许多质量通病。笔者从事多年建筑工程水、电检测及质量监督工作,在此,仅对建筑室内电气工程常见质量问题及防治措施,谈一些个人见解,以便共同探讨、共同提高。  相似文献   
5.
中国大陆双核丝核菌菌丝融合群的划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菌丝融合法对从全国各地所采集分离的81个双核丝核菌菌株进行分群。结果表明,其中73个菌株分别归入八个菌丝融合群(ZCAG-1~ZCAG-8)。8个菌株不能归入以上任何一菌丝融合群。对各群的基本性质作了初步的比较。  相似文献   
6.
从蔸兰属Paphiopedilum腐茎叶病斑上分离得到第19个病原真菌菌株;经分类鉴定和人工诱导有性世代,确定为Rhizoctonia solani Kuhn.它们属于一个融合群而不与迄今世界已发现的任一融合群发生菌丝融合;拟定为ZAG-8群.作者对该群以及其它各群的形态学、生理学,病原学和寄主等特征作了详细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该群具许多独特的性质:生长发育温度高达30℃;最适20℃~25℃(17.3mm/天,琼脂PDA培养基);主轴菌丝宽6~9μ,平均7.3±0.18μ;每细胞中核数目平均5.65±0.05个;在4~9个中间变化;菌落深褐棕色;气生菌丝多;絮状;具棕褐色粒状或片状菌核;对黄麻苗具一定的病原性.  相似文献   
7.
在GM玻璃纸平板上接种10~6数量级的孢子悬液,31℃培养17~18hr,收集菌丝于1.5%Lywallzyme中酶解4hr,过滤离心收集原生质体,原生质体经50℃,5min处理,并20W紫外灯40cm照射,150s,0.1MHNO_2,pH4.6.再经31℃恒温处理7min,原生质体可达到全部灭活.  相似文献   
8.
根据稻纹枯病原菌Thanatephorus cucumeris(Frank)Donk生活史中核数目的变化,将其分为单核期、双核期和多核期。营养菌丝、菌核等是多核的,生殖菌丝是双核的。根据核相的变化,分为单相期和双相期。除单核期的担子为双相期外,其余都为单相期。该菌属于自核交配的类型。根据生活史表现的特征,与瓜亡革菌属Thanatephorus相似,而与薄膜革菌属Pcllicularia有差别。因此其有性世代的学名为Thanatephorus cucumeris(Frank)Donk较为恰当。  相似文献   
9.
Rhizoctonia solani菌丝融合群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R.solani是一种世界性分布的寄主十分广泛(约43科,263种植物)且危害十分严重的重要粮食、经济作物病原菌。自1858年经Kuhn记载为马铃薯黑痣病病原菌以来,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们对它的分类地位、形态学、病理学、生态学以及生理生化方面进行了长期的较为详尽的研究。许多学者曾以基质、培养性状、形态学和致病特性以及菌丝融合等为依据,将R·solant分成许多不同的亚种、群系、类型和组等等。而目前以其中的菌丝融合法分类应用得最为普遍。1969年Parmeter等将其试验的138个分离菌株应用菌丝融合法分为4个群:AG—1、AG—2、AG—3、AG—4群。1971年日本的生越明将234个菌株分为6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