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23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企业职工对待安全的态度,是安全管理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着重研究安全态度转变的有关理论及强化职工安全行为的一些心理学方法。为了便于理解,在论述中尽可能结合煤矿安全管理中的一些实例予以说明。这些理论和方法对改进现场安全管理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1987-1990年对广西淡水鱼类单殖吸虫进行了较系统的观察、记录、统计等工作,在所检的79种淡水鱼中,有50多种鱼鳃上寄生有单殖吸虫,共113种,隶属于3科11属。其中4种为新种,6种为特定种。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告寄生于桂华鲮鳃上的指环虫一新种——熊氏指环虫.新种以其几丁质结构量度之不同而区别于D.akaraicus和D.fernandoi.为纪念我国水产学界老前辈、己故教授熊大仁同志,特将其命名为熊氏指环虫.全模标本保存于华南师范学院生物系.标本采自广东英德.  相似文献   
4.
证明了关于图的支配数,上支配数,全支配数,连通支配数,点-边弱(强)支配数及边-点弱(强)支配数的一些不等式,并继而讨论了这些不变量的若干介值性质。  相似文献   
5.
本文共记述淡水鱼类的单殖吸虫35种.其中包括我国新记录3种:弹弓指环虫Dactylogyrus curriculi Ha Ky,1971褐色三代虫Gyrodactylusfusci Ha Ky,1968以及高平四棘虫Quadriacanthus kobiensis Ha Ky,1968;寄主新记录14种,并建议另立一新属Sinidactylogyrus nov.gen.以容纳黄颡拟指环虫Pseudodactylogyrus pseudobagrus Ling,1973.文中量度以毫米计.  相似文献   
6.
证明了关于图的支配数、上支配数、全支配数、连通支配数、点-边弱(强)支配数及边-点弱(强)支配数的一些不等式,并继而讨论了这些不变量的若干介值性质  相似文献   
7.
摘要 描述了寄生于鲐鱼Pneumatophorus japonicus (Houttuyn)鳃部的钩铗虫科格氏虫亚科Grubeinae格氏虫属Grubea一新种:中国格氏虫Grubea sinensis sp. nov. 新种以大吸铗的后辅片(SPS)向前弯曲并夹住后弓片(SAP)而明显不同于本属的2个已知种Grubea cochlear及Grubea australis,另新种的小生殖钩数量较已知种少,后吸器的形状也与已知种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8.
张剑英 《河南科学》1989,7(1):33-39
本文给出了高阶Harry-Dym方程的Lax表示,并证明了第二个方程r=[1/r(1/√r)xx-1/2√r(1/√r)^2x]xxx的Lax对在某种约束下的自然相容性,且得到了上述方程解的一种表示。  相似文献   
9.
从韶关所产的唇(鱼骨)鳃上采得单殖吸虫四种.经鉴定,包括指环虫Dactylogyrus和头锚吸虫Ancyrocephalus各二种.其中三种A.subaequalis Achmerow,1952、A.skrjabini Gussev,1955和D.hemibarbi Achmerow,1952为已知种,另一种指环虫为新种.似小乳状指环虫,新种和D.floricirrus Gussve,1955的交接器结构相似,但中央大钩不同;本种中央大钩形状与D.quizhouensis Lang & Tao,1982相似,但交接器和联结片不同.  相似文献   
10.
海水鱼类寄生本尼登虫的ITS1 序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不同的海水鱼上采获一批本尼登虫(单殖纲、分室科、本尼登亚科),其中部分标本经形态学研究后仍不能定种.本文采用PCR扩增及DNA序列测定的分子生物学方法,对棘鳞鳗本尼登虫、玫氏新本尼登虫、新本尼登虫未定种1和新本尼登虫未定种2的rDNA基因的TIS1序列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新本尼登虫未定种1和新本尼登虫未定种2与玫氏新本尼登虫的TIS1序列非常相似,差异率为0.7%(小于1%),应为同一个种.而本尼登虫与新本尼登虫间的差异在33%以上.本研穷弥补了本尼得类单殖吸虫形态分类的某些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