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5篇
  200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从自身人生体验入题,对张蕾教授的《斜阳居杂缀(上卷)》进行了解读与评论,凸显了人格魅力,从而提出了:对自己,要“独善其身,人品第一”;对别人,要“相善其群,以人为本”;写文章,要“文善致远,人格至上”。如此“人”向“善”、“群”主“和”、“文”从“心”的回归与升华,必将闪射永恒的光辉。  相似文献   
2.
写作运作机制是对写作与运作相交融迭合部分作协同机制上的建构与操作。试论以“写作实践系统工程”教改实验为实践基础,以学科特点和时代需求为创新依据,建构了写作运作的三大机制,即:写作原理上的转化机制、文体运行上的突破机制、培养目标上的育才机制。  相似文献   
3.
在党委举办的学习班上,我通读了《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作为一位既教书又兼做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工作者,我更关注的问题是,我们党的第一、二代领袖是如何对待青年一代的;因而,也就在这一问题上,我颇有些感慨和体会,把它写出来,以就教于同志们.早在1957年11月17日,毛泽东同志于莫斯科接见我国留学生和实习生时,曾热情洋溢地对他们说:  相似文献   
4.
14年前,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的高材生张华(男),为抢救一位落入粪池的老农,将生命永远留在了24岁的年轮上;而今,又有一位张华(女),北京师范大学刚刚考取的哲学系研究生,当未来在她脚下伸向理想远方的时候,却弃学离校,到县城某家储蓄所当了一名点钞员。 对两位张华怎么看?(为表述的方便,以下分别称他们为男张华和女张华) 当年,当男张华的事迹报道以后,在报纸上展开了好长一段时间的讨论,其焦点在于:一位高材大学生为一位老农献上了生命到底“值得不值得”? 其实,“值得不值得”的问题反映的是人生价值观的问题。所谓人生价值观,对于每个人来说,就是内  相似文献   
5.
1989年第1期《读者文摘》上登了墨农的微型纪实作品《桥》;四年以后,1993材年第2期《微型小说选刊》上又刊登了许传超的同题之作《桥》。同为微型作品,其题之雷同、情节之相似,无疑,会令人首先猜测:后者是不是对前者的抄袭?但是,仔细想想,两篇在立意和构思上又有着明显的差异;认真研究一下这种差异,亦可见出两位作者在审美价值观上有着明显的不同,而且显露着由前者向后者发展、演化的某种轨迹。正因如此,我们便不妨将什么抄袭不抄袭的问题姑且摆在一边,认真探讨一下两篇作品的立意和构思,并作一对照,我想,这大概并不是无意义的。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